本土毕业生与海归就业PK:谁的竞争优势更强

27.10.2014  15:21

出国留学是很多大学生的梦想

招聘会上,不少“海归”选择回国就业

2013年,中国“海归”增长率为29.53%,达35.35万人,仅比当年出国人数少6万人左右,而最新发布的《2014“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今年我国归国留学生人数将超过40万。有专家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而继去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后,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727万,再创历史新高。“海归”和本土毕业生求职上的竞争力问题在2014年这个“史上更难就业年”变得更为突出。

如今,2015年各地高校就业季提前吹响号角,早在9月开学之初就已有多场校园招聘会举行。

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本土毕业生与海归之间,到底谁的竞争优势更强,谁更受招聘单位欢迎呢?让我们跟随校园记者一起去聆听。

PK内容1:经历

结果:留学生1∶本土生0

资料显示:“海归”回国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65.3%,在回国后3~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21.0%,在回国后6~12个月找到工作的占8.2%,1年以上找到工作的占5.5%。虽然近年来“海归”的优势在递减,但语言仍然是某些岗位,尤其是涉外岗位的重点要求,“海归”的双元文化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外企等单位仍具有优势。

跟同龄人相比,毕业于西安外事学院英语系07级的何哲是幸运的,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尚可,在他大学毕业之后父母便送他去英国留学。在取得了生物学硕士学位之后,他选择回国,顺利进入一家中外合资的制药企业并做了项目带头人。

与何哲比起来,大学同班同学王娜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通过自身努力,王娜虽然考取了山西理工大学化学系的研究生,并顺利毕业,却仍处在四处投简历求职的阶段,好的公司聘不上,一般的她又不愿意去。

西安培华学院的张帆准备一毕业就去英国留学,并已经办好了相关手续。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出国深造时,他告诉校园记者,因为国内就业压力太大,自己又不是名校出身,竞争力弱,所以决定留学。“虽然我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起码出国后英语能力肯定会大大提高,所以回国后语言也会成为就业的一大优势啊!”张帆说道。

有过外企工作经验的舟舟对此颇有感触:相比于没有留学经历的求职者,留学经历在个人学历上确实是一块很有分量的敲门砖。用人单位进行简历筛选时,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留学生还是占有优势的。

PK内容2:实力

结果:留学生1∶本土生1

海归”们一度是各企业相互争夺的对象,但如今却有不少人被贴上了“没有真材实料”的标签。调查数据显示,在留学期间有实习、打工经历的海归,目前工作的平均年收入为16.7万元人民币,比没有的高出2.1万元。除了工作经验缺乏,削弱海归就业竞争力的因素还体现在,用人成本太高、容易跳槽、个人能力不过硬等方面。

在西安外国语大学,校园记者采访了一名留学生小陈,他学的是经济管理。“留学生毕业后要想留在当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总觉得那里不是自己的家,异乡感太强了。可是回国后才发现,国内的就业形势如此严峻,回国两个月了,我跑遍了西安各高校的校园招聘会,面试了不下十次,均以失败告终。不是公司待遇太低,就是自己适应不了那里的环境。甚至有些公司直接拒绝,原因是留学生对国内的环境缺乏了解。

张硕去年年底刚从新加坡一所私立大学毕业回国,作为一名旅游专业的学生,他很希望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职业,但是现实远没有理想那么美好。“我也知道我的期望值有些高,不过一些公司提供的职位实在太让人委屈,我觉得难以接受。出国留学付出的成本是高昂的,当时真没想到,现在海归找工作都这么难了。

数据显示,在国内求职的留学生中,表示“找不到喜欢的工作”的占62.7%,嫌薪水低不愿屈就的占12.5%,无论是在职还是正在求职的留学生都表示,国内职业机会的竞争激烈程度超出了他们在国外的预计,仅从学历和专业角度来看,他们在求职中并不占优势。而这一现象也恰恰表明了招聘单位的态度:留学生并不比本土毕业生更容易就业,所有的一切,都靠实力说话。

PK内容3:压力

结果:留学生1∶本土生1

随着海归人才数量的增加,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务实。有企业人力资源总监表示,是否录用海归还是会根据具体职位需求,不过,海归的外语优势已经越来越不重要。这几年,企业更看重海归的创造能力和先进的思维方式。其实,对企业来说,是不是海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青岛理工大学就读的杨阳同学打算毕业后也加入留学生的队伍。“目前海归是很多,但选择出国留学,是对自身的一种提升,只不过每个人的提高方式不同而已。就像不少人选择考研一样。

但是,不是留学归来就可以顺利就业的。在国内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海归”的就业难问题已经显现。有报告指出,77.5%的“海归”薪资水平比预想的低,其中,38.5%的“海归”薪资比预想的低很多。相关数据显示,36.5%的“海归”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年薪起薪不足4万元,67.2%起薪不足6万元。有些“海归”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而变为“海待”。

正在莫斯科留学的李阳,曾就读于四川外国语大学。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学习俄语专业。谈到就业问题,她还是打算回国就业,但她并不认为自己比本土毕业生在求职时占优势,“我回国后还是打算继续读研。”对于未来就业情况,李阳同学表示不乐观,压力也很大。对于留学生抢饭碗一说,她说:“很多人选择留学其实是为了给自己日后回国发展加分的,就好比多读一个专业或者提高学历层次是一样的,不存在谁抢谁饭碗的说法。

西安某大学大四学生小张最近一直在各场招聘会上穿梭,他发现几乎每场招聘会总能看到一些留学生的身影。他告诉校园记者:“随着众多求职者拥入就业市场,本土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只能不断充实自己,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李老师表示:“留学生的回归本身是一件好事,尽管对国内毕业生求职带来一些压力,但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这样的现象将会有增无减。作为国内大学生应该做到的就是努力提高自己,无论是学历、能力、经历、阅历都应该有一整套提升计划,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职业方向。

相关新闻:

高校成“女儿国” 女大学生人数连续4年超男生

大学生为保研出国花钱发论文 核心期刊起步价2万

浙江本科就业率教育学“垫底” 校长分析“供大于求

成功留学不等于留学成功 “雇主留学思维”成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