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法院:爷台山下法官“娘子军”

25.02.2015  19:25
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一支特殊的队伍称红色“娘子军”,为解放斗争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建设祖国的和平年代,在革命老区淳化县,有一支女法官队伍爬山梁、下沟坡、进河川、入农户,化解矛盾纠纷、维护公平正义、确保一方平安的事,也被人们称为今日法官“娘子军”。

        淳化地处渭北旱塬沟壑区,山山相望,沟沟纵横,是一个典型“一丘三沟五塬”的山区农业县。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全国著名爷台山反击战就发生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为保卫和建设红色革命根据地,创立了光照天秋的业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鼓舞着勤劳朴实的淳化人民,也时刻鞭策教育着淳化法院的法官干警公正执法、不辱使命的重大责任。女法官就是这支队伍中“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一个缩影。在该院11名女法官干警担任的主要领导或主要工作职责中,都能把群众生活中的“小事”当做自己工作中的“大事”铭记心中,忠诚履职,不偏不倚,无私奉献,热情服务。她们虽无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豪言壮语,但无论案件有多难,路程有多远;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酷暑烈日,只要哪里群众有纠纷、有期盼,哪里就有她们深深地足印和付出的辛勤汗水。

                                                                                                      大山深处解民忧

        “如把这婚判离了,就把‘瘫瘫’送到法院去”。这是围观群众因不满原告提出离婚而向办案法官发泄的一句“牢骚”话。

        原来,13年前的一天,被告李阳在给自家建房时不慎跌落致下肢瘫痪,造成终生残疾。其妻赵丹长年外出打工很少回家,年仅14岁的孩子辍学与其父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挺可怜,群众对原告的行为很不满意。2015年1月4日,赵丹起诉与李阳离婚,当女法官郗永华来到距县城40里之外的大山深处被告家中,被左邻右舍群众围的水泄不通,并声称:“如把这婚判离了,就把‘瘫瘫’送到法院去”。  办案法官郗永华耐心向群众解释说:“只要大家关心李阳,关心李阳一家人的生活,我会与大家共同努力,把这起离婚案件办好,让当事人满意,让你们放心”。她揣着沉甸甸的案卷,看看卧床不起无奈的被告,摸摸辍学在家的孩子,权衡利弊,再三考虑,如此案判不离,夫妻关系名存实亡,已无和好可能,孩子求学之路怎么走?如果判离婚,孩子年幼,被告的生活谁来照料?如这些现实问题解决不好,群众就会骂法官、骂法院,也会影响法院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为了达到案结事了、群众满意、各方皆服的法律效果,她没有就案办案,而是依靠基层组织,与干部群众一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做原被告的思想工作,双方最后达成离婚协议,孩子由原告抚养并自愿出资照料被告生活。当看到被告的生活有人管,辍学孩子高高兴兴重返校园那一幕时,周围群众把敬佩的目光投向了人民法官。

                                                                                                          一个电话把案办

        “现在打官司真方便,不写诉状不交钱,一个电话把案办,你说方便不方便”。这是来访群众对驻村女法官张艳艳逢人便说的一句口头禅。

        2014年9月21日,已过不惑之年的驻村法官张艳艳接到来访群众张同与张望建房纠纷的投诉电话后,心急如焚,放弃双休日,一方面积极与来访群众保持电话畅通,劝其不要有过激言行,防止事态扩大,另一方面不等不靠,迅速赶到纠纷发生地后,双方对峙,情绪激烈,有一触即发之势。身材瘦小的张艳艳及时上前化解矛盾,制止纠纷,以案释法,正面引导,防止了恶性事件的发生。双方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确保了合同继续履行。在农村,尤其是在边远山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的赡养案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姚哲老伴早逝,膝下六子女均已成家。这些子女不但不报养育之恩,反而因过去老人分家不公怨声载道。如今姚哲年事已高,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吃穿住行、生病就医无人问津,乞求无望,群众意见很大。张艳接到村干部的求助电话后,主动上门分别做该子女的思想工作,但都推三阻四,各持己见。无奈之下,该案进入诉讼程序后,她用车把姚老接来送往,耐心对各被告进行教育疏导,使其真诚认错,自愿悔改,每人每月付给姚老赡养费200元,随其女儿生活。                                                       

                                                                                                        弱势面前伸正义

        “认法不认人,认理不认情”。2014年10月21日,审判监督庭年轻女法官刘芳审理一起法律关系复杂、社会各界关注的“”告“”发回重审案件中,在强势面前不低头,弱势面前伸正义,维护了法律尊严,保了司法公正。

        2010年12月20日,原告某镇政府与被告张海之间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约定租期为70年,租金为28万元。在合同履行期间,原告认为被告未经其同意将该房屋转租给他人使用,要求解除合同。被告张海辩称,该房屋是自己购买的,现将房屋租赁给他人使用,自己不违背法律法规。合同之所以写租赁是当时乡政府解释土地不能买卖而写成租赁的,况且合同表述清楚,政府多次会议研究决定的,请求驳回原告的诉求,并提供了相关证据。是租赁还是买卖双方各持己见。刘芳法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她凭着丰富的办案经验和渊博的法律知识,翻阅了从1979年房屋形成的相关文件资料,走访了土地、国资所等职能部门。从原告某镇政府的会议纪要、合同文字表述、合同约定权属、合同约定期限来佐证,其房屋租赁期为70年,不仅超出了“租赁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超过部分无效”的法律规定,而且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合同约定。她经过三个月的调查取证,公开审理,原被告之间的约定符合买卖合同要素,依法驳回原告某镇政府租赁合同的诉讼请求,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深受群众称赞。

        人常说:“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如今,在爷台山下、冶峪河畔,女法官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化解矛盾纠纷解的事已被人们传为佳话,巾帼不让须眉也成为淳化法院审判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