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各地争相创新文化服务方式

21.04.2016  10:34
 

  为把渭南市打造成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之区,各县(市、区)立足当地实际,结合各地特色,创新文化服务方式方法,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市县联动,制度保障。渭南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从人、财、物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创建示范区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市县两级政府两年共投入文化事业1.48亿元,人均文化费达到132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设立渭南市本级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004万元。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渭南市按照创建规划要求,初步形成了“专业院团积极引领、社团组织广泛参与、志愿者队伍有效补充”的文化人才队伍。各县(市、区)均已基本落实镇(街道)级文化工作人员和村(社区)级财政补贴文化管理人员,实现了基层公共文化设专职岗位,有专人负责。

  渭南市还出台了《渭南市群众文艺创作暨“群星奖”扶持奖励办法》,设立渭南市群众文艺创作暨“群星奖”扶持奖励专项资金,建立群众文艺创作项目库,对入选中、省、市的作品,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1万元奖励扶持,大大提高了创作者、表演者与参与者的热情。

  在全市评选出了34支星级群众文艺服务团队,并拿出13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大大提高了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县一品”,服务创新。各地在创建工作推进过程中,纷纷探索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服务新模式。

  临渭区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美丽乡村建设同步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蒲城县从方便群众的角度推出了公共文化错时服务、“一五零距离”服务,“百村示范千组带动”工程等创新措施。华州区探索建立“文化中心户”,将“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延伸至自然村,形成四级服务网络体系。富平县通过设立100个文化培植点,培育基层文化带头人,推广实施“文化培植工程”,整合县内文化资源,根据地域和村镇规划情况,打造了100个“文化培植”工程示范点。澄城县积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促进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大荔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县范围实施“五个一”工程。华州区实行文化志愿者与文化中心户结对帮扶。华阴市积极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通过以奖代补、政府定补等各种方式促进华阴老腔等各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白水县在基层镇、村实施建设的文化大院。潼关县在全省率先实现有线电视“政府购买”,让全县10余万农民免费收看有线电视。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