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规划十三五城市发展 扮靓“陕西东大门”

29.01.2016  08:34
  “渭水绿溶溶,华山青崇崇。山水一何丽,君子在其中。”这是1000多年前,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旅次华州》当中的诗句。诗中所描写的之地,便是诗人的家乡——渭南。优美的诗句洋溢着诗人对家乡美丽山水和富饶物产以及淳朴民风的由衷热爱和赞美!   而今,物换星移,千年已过,这座号称陕西东大门、中原入陕第一市的城市,560万人民按照中、省的既定路线和方针政策,在市委、市政府“加快发展、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的目标和“三区”融合发展、“四化”同步建设的思路下,砥砺奋进,续写着昔日的荣光!大步迈进在发展的道路上,渭南的和谐在传承,改革在突破,开放在扩大,绿色在蔓延……面对“十三五”开局,渭南立足新起点,适应新常态,大手笔绘就五年发展蓝图,渭南市各级党员干部和群众已迎着“富裕和谐文明绿色开放”新渭南目标,开始了新的奋进征程!   新起点:促发展惠民生再迈新台阶   傍晚时分,走在华灯初上的朝阳大街上,五光十色,蔚为壮观;沋河岸边老街灯盏如星,岸边的亭榭、绿树与城市灯火倒映河面,交相辉映,一栋栋仿古建筑外墙上变幻的霓虹灯,勾勒出建筑雄伟的轮廓,把城市装扮得流光溢彩。   刚刚过去的2015年,渭南生产总值达到1469.0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120亿元,200个市级重点项目和10个省考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5%和11.8%,年均增长16.2%。呈现出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良好态势,在全省的位次前移。在转型发展方面,渭南市新型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能源化工向中高端延伸,3D打印、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起步良好,非能工业产值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渭南高新区获批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必须坚持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必须坚持创新驱动转型不放松;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迟疑;必须坚持改善保障民生不懈怠;必须坚持优化发展环境不折腾;必须坚持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自我加压,主动作为,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各项工作。这是渭南市各级干部在实干中形成的共识。   新未来:科学定位谋划追赶超越   接下里的路该怎么走,对于渭南的主政者来说,考验不小。从大环境上看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L”型的发展阶段,短期复苏迹象尚不明显,低谷期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再从渭南市自身的发展来看,未来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优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都有待提高,要素制约明显,扶贫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十三五’是渭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第一位的任务还是要加快发展。在发展思路上,要叫响‘加快发展、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的主题,更加自觉地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加快‘三区’建设,推进‘四化’同步,努力建设富裕、和谐、文明、绿色、开放的新渭南。”作为渭南市发展的领路人,市委书记陆治原为渭南未来五年的发展如此定调。   在战略定位上,渭南“十三五”期间将深刻把握“一带一路”经济带和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等战略机遇,适时赋予渭南发展定位新的内涵。重点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陕西东大门、大关中城镇群副中心城市。二是西部绿色能源化工示范区。三是承接产业转移和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四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五是国际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六是国家中小城市改革创新示范区。   “这六个定位,符合中省要求,贴合渭南实际,较好地把握了渭南”十三五“期间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承担的责任。”陆治原强调。在发展重点上,渭南市也将在构建完备的工业体系、补齐新型城镇化短板、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大做强三产服务业下功夫。   “我们既面临经济下行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又面临加快发展和调整结构的双重考验。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做好应对多重困难的思想准备。”渭南市市长李明远说。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渭南市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9%左右,高出省上一个百分点,应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发展目标。“面对今年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和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既要迎难而上,勇对挑战,抢抓机遇,化危为机,更要坚定信心,自我加压,克难攻坚,务实苦干,努力推动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确保”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不断夯实追赶超越、决胜小康的基础。”   新篇章:实施供给侧改革赋予发展新活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渭南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努力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为“十三五”的开局奠定了全面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未来五年如何谋划?如何继续提升发展环境水平?渭南的决策者也在思考和行动。   产业是重点抓手。为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渭南将顺应供给侧改革要求,继续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高端食品医药产业集群、绿色冶金建材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三维(3D)制造和光电产业集群六大产业集群。坚持工业强基战略,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导向,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攀升,通过统筹规划园区建设,提高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聚,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设,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形式与发达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开发区(园区)创新转型,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李明远强调说。   农业发展是基础。要通过稳定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果菜畜产业化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坚持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持续提升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土地、林地等资源的资产化置换、股权化流转,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   现代服务业是关键。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渭南还将充分发挥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优势,推进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和信息服务的深度融合,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加快服务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一方面,加大资源整合开发力度,构建大华山景区旅游格局,整体推进黄、渭、洛三河文化和山水风貌大景区建设,构建“一核三圈八区”旅游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培育文化市场。实施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做强文体演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主导文化产业,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统筹文化惠民工程,让文艺精品、经典走进基层、面向群众。   此外,加快发展新型服务业。围绕渭南主城区陆路口岸、市区综合商贸物流园、渭南铁路物流港,完善铁路、公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渭南海关监管场所平台功能,建设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物流集散中心和物流集散基地。推动科技与研发设计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软件设计、咨询策划等服务,壮大科技信息服务业。   “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绿色开放的新渭南,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光荣任务。”提起未来发展,渭南市委书记陆治原掷地有声。   渭南市长李明远说,千里之远需跬步以至,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今年工作要顺应供给侧改革要求,强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园区提档升级;突出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狠抓现代旅游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加速提档;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强交通、水利、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发展活力;推进脱贫攻坚,实现普惠共享,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渭南建设的参与者和共享者。(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孙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