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

26.01.2016  10:44

        2015年,渭南市在经济发展中为“十二五”收官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渭南市把转型作为发展的新引擎,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使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500亿元,增长8.5%,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06亿元,发展质量显著增强。 
        现代农业快速崛起 
        2015年11月,随着陕西省农业厅正式批复渭南经开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让农业迈上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道路,逐渐成长为渭南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点。
        渭南市有着陕西“粮仓”、“棉库”、“果乡”美誉。近年来,渭南市加强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仓储物流、金融服务、品牌建设协同推进,从原料到产品再到品牌不断转型发展,让渭南本地的农产品从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渭南也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华丽转身。 
        2015年,渭南市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到346个,总面积达到80.8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328个,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农业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88家,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24.52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5.4%,增速居全省第二,农村人均收入8870元,增长11.8%。 
        工业换挡升级不失速 
        在过去的一年,渭南采取对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对煤炭行业实施“整顿关闭、资源整合、改造提升”等举措,共淘汰落后产能焦化530万吨、水泥776.2万吨、铁合金12.7万吨、电解铝2万吨、铅2.982万吨、火电52.5万千瓦、织机839台、纱2056万米;同时又把目光瞄向新兴产业,先后重点实施了蒲城70万吨烯烃、澄城烟厂技改、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和电池项目、3D打印等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大大促进了工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渭南经济发展中,园区经济是重要增长极。渭南市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坚持“县域经济抓工业,工业发展抓园区,园区发展抓集群,集群发展抓特色,特色产业抓服务”的思路,各县域工业园区产业特色日益明显,错位发展更加突出,基本形成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和新材料新能源为主的产业集群,经开区现代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和 农副产品 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韩城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为支撑的工业体系,澄城、大荔、合阳、白水等县域重点工业园区正在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效应创历史新高 
        2015年8月,随着万达广场开业运营,标志着渭南第三产业发展步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快速发展,渭南市去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高达34.1%。 
        渭南市第三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2015年,渭南共接待游客4219万人次,同比增长31.76%;旅游综合收入323.8亿元,同比增长28.456%,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31.76%、28.45%,产业效应破历史新高。 
        2015年渭南市文物旅游行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旅游资源,加快项目建设,打造精品线路,拓展消费市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日趋合理,服务水平日益提升。同时,渭南市引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市交通、农业、公安、工商、城建、水务等多个部门齐抓共管,依托渭南“山、水、城、陵”优势,构建“一核三圈八区”,将旅游与市政建设、道路规划、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形成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把旅游业打造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 
        过去一年,投资的高速增长,已经是渭南经济转型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渭南市不断深化体制改革,通过简政放权优化办事流程,不断优化服务,以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吸引项目落地。2105年渭南市全社会固定投资完成2120亿元,增长20%,高于全省11.5个百分点。 
        在招商引资上,渭南摒弃了传统的以提供土地、税费方面优惠条件来吸引投资的粗放式招商模式,而是根据自身优势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进行项目策划,有目的、有方向地招商,只对比约定工期提前建成的项目进行奖励,力促相关配套工作全部到位。特别是在重点项目招引时设置产业引导系数,加大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生态农业和世界500强、国内200强或新型技术产业的权重,对农林牧渔等传统农业、采矿业、传统房地产等项目评定调低,这样在招商引资时渭南不仅有了准确的标准,而且产业引导系数对考核干部招商引资有重大影响。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渭南市相继引来中垦乳业、卤阳湖国家民机试飞基地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2015年渭南全市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08个,到位资金620亿元,增长8%。 
        如今,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驱动下,渭南市社会经济建设有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渭南市中心城市“五纵六横一环”路网基本形成,全市四条多年未通的“断头路”全面打通,渭河湿地公园基本建成,形成“一河两岸”发展格局。在民生上,渭南全年民生财政支出286.77亿元,脱贫人口24.2万人,扶贫搬迁5963户2.34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58万人。此外,医疗、教育等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让群众切实享受到了经济转型升级后带来的好处。

南水北调中线完成2021—2022年度调水目标
  记者1日从水利部了解到,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顺利完成2021—2022年度调水任务,调水92.陕西新闻
陕西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丰硕
  近日,记者从2022年陕西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暨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党的十八大以来,该省农村公路建设成果丰硕,累计投入超1000亿元,完善提升农村公路近10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5.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