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夜店》

18.04.2015  11:39

  一九○二年,俄国作家高尔基写成四幕剧,中文译名有《地下层》、《下层》和《沉渊》。此剧出现后曾在柏林演出一年有余,在莫斯科艺术剧院则连演四十年不衰。一九三六年,此剧被法国导演雷诺阿拍成电影;一九五七年,日本导演黑泽明也将它搬上银幕。在中国,师陀与柯灵将之“本土化”,更名《夜店》,由戏剧导演黄佐临与他的“苦干剧团”搬上舞台,在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演出,轰动一时。一九四七年,由原班人马搬上银幕,亦受瞩目。

  《夜店》最受称颂的,有其对“人间地狱的一角”的底层人的关切,有影评说:这在中国银幕上是《马路天使》(一九三七)以来的第一次!巴金褒扬改编后舞台剧人物性格气氛的中国化,郑振铎亦赞其“炉火纯青的活生生、火辣辣的对白”。

  “夜店”令人想起唐人温庭筠诗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只是人物生活更加惨苦,全无诗意。全片大部分是夜戏,阴暗绝望的光与影。当时报道说是“衣衫褴褛全部夜景的中国文艺电影”。一群被视为“人类渣滓、废物”的底层人(落魄的“戏子”、大少爷、小偷、流浪儿、扫街的、皮匠、报贩等)挤居在不见天日的“闻家店”,被阴险毒辣的店主“闻太师”(石挥饰)与店主婆“赛观音”(京剧名伶童芷苓饰)盘剥,有反抗、死亡、牢狱……

  评论者称高尔基剧作为“情调戏”而非“情节戏”,改编后的电影更多“情节戏”色彩,“”太足太工整,情调气氛与思考便空间有限。近“自然主义”描摹与相信“善良灵魂”的人道主义色彩,也令当时一些批评家认为对社会与人物批判探讨不够深入。至于那个“坏人被惩”的蛇足,自然是电影审查官的手笔。(摘编自大公报 作者:张 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