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广播评论:“留守”教师也需要关注

10.03.2015  19:30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广播评论《今日点击》)新学年开始了,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去秦岭深处的蓝田县玉川镇印沟村小学,认识这个小学里的三名留守学生和他们唯一的留守老师梁竹敏。

    留守教师都有哪些压力和负担?他们需要哪些帮助?关注留守教师,我们需要做哪些切实的工作?《观点面对面》,学者和记者将做客直播间,就这些话题展开讨论。

    在记者镜头背后,梁老师和她的学生还有什么故事?留守教师的生存现状背后,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马上进入今天的《观点面对面》。

    我们以前经常用到的表达是“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但我们今天节目的标题是从这两个词中各取了一半,叫“留守教师”,王晶,你起这个题目的用意何在?张老师,您又怎么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呢?

    要说这个题目首先得从印沟村这个地方说起来,刚刚我们从《点击回放》也听到了,这个村子登记在册的有160多户,3000多人,但是我们去村里的时候看到的只有不到100个人,而且都是老人和孩子。这么多年不停地有人在外迁,不停地有人在走,但是梁竹敏他一直在印沟村和这个村子附近任教,已经有30年了,所以我觉得他是跟这些老人和孩子一起留守下来的,所以我想叫她留守教师。

    西安市社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勇:个人认为留守教师确实很辛苦,付出很多,默默无闻,不计名利,应该得到党和政府及全社会的关注与关爱。

    首先从工作内容上来说,像梁老师这样的教师工作内容很繁杂,本身是复式教学,那么就要备两个年级的课,同时,一个人还要负责语数音体美等多门课程。另外,除了教学任务,学校的日常杂务,或者说所有的工作都得由她一个人来完成,包括修理一些简单的东西,看似只有三个学生,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呀!

    其次,从生活方面来说,自己既是老师,面对留守儿童,特别是山区的只有三个孩子的留守儿童,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还要充当一定的家长角色,包括偶尔的接送孩子上下学,平日里的在校安全等。教学之外,自己一个人还要做饭,处在偏远的山沟里,出行和购物等肯定很不方便,这些我们从短片里都能看得到。

    所以说,我们叫她们为留守教师还是比较贴切的。

    听一下听众看完节目的感受:

    “看了节目,就觉得在乡村给留守儿童当老师挺不容易,既要承担着教学任务,还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自己还要化解各种困难。我觉得政府要从制度上提高并且保障这些乡村留守教师的待遇,让他们的付出得到肯定和回报。

    对,正像这个听众说的,虽然只有三个学生,但梁老师身上的担子可不轻,除了承担三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密切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变化,让他们自信快乐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张主任,梁竹敏所面对的是不是大部分乡村教师都要面对的?他们所承担的压力和挑战还有哪些是我们不够了解的?

    西安市社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像梁老师这样的情况,在咱们西安地区有几十个这样的小学,就是人数很少,只有一个老师的这种情况。我想说这么几个意思,过去我们一提起留守儿童我们会习惯性地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或者认为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这个观点我们要纠正。其实从我们调研来看,留守儿童其实有很多地方比非留守儿童还要优秀,比如说自理能力以及家务劳动和对长辈的孝敬方面,孩子都做得很好。就是学习习惯可能父母不在身边,养成的不是特别好。

    另外一个,很多报道好像都给人一种感觉,就是留守儿童好像都希望留在父母身边,或者父母不要外出。其实根据我们的调查来看,并不全是这样,有很多留守儿童给我们讲,他其实希望他爸妈出去,因为父母出去以后会改变家里的生活,另外自己假期还可以到父母那里去玩儿,再一个父母还能给他们买回来玩具什么的。

    第三个我想说,面对山区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长,我觉得没有必要太伤感了。为啥呢?首先来说,山区这种地方,离家门口不远就能有一个学校,虽然不大,但是不用过寄宿生活,每天还能回家有家人的陪伴,这是一个好处。另外,小班教学其实也有小班教学的优势。

    2013年“中国最美乡村教师”这一殊荣的获得者之一——贵州省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教师杨元松的故事是这样的:他班上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倾诉心事,后来只为了孩子们一个小小的愿望,他自费辗转于多地,排除万难终于促成了《中国留守儿童日记》这本震撼人心书籍的面世。他说想让大家明白:留守儿童并不需要怜悯,他们仍能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仍能放飞梦想,张主任,这样的乡村教师,这样的留守儿童,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思考?

    西安市社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勇:我觉得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也就是说,我们不要提到留守儿童时,就形成一个概念,这些孩子都有成长的某些问题,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从全国很多学者在很多地方的研究结果来看,部分留守儿童相对地在诸如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和心理成长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非留守儿童也存在,而留守儿童在自理能力、接人待物、尊敬长辈、家务劳动等方面却表现得更好!

    另外,在我们曾经的一些实际访谈中,留守儿童并非我们理解得那样都希望父母呆在身边,部分孩子倒是希望父母外出,这样能更好地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自己还有机会在假期去父母所在的城市游玩,还能给自己买回很多想要的东西。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些在山区学校的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们,不需要过分地伤感和埋怨,毕竟家门口有个学校,孩子不用太小就过寄宿生活,每天可以感受到亲人的关怀。还有就是尽管孩子太少,但这种小班教学的效果并不一定会太差,小班教学有它自身的优势,我们也看到了,梁老师教过的学生,大部分到新学校后都名列前茅,而且孩子少了,老师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

    节目最后说到,蓝田这个乡村教学点将来可能会被撤掉,其实像梁竹敏这样的老师也是转型期中国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的一个缩影,那张主任,您觉得这样的老师和这样的学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应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西安市社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勇:关于留守教师的问题是一个牵扯面很广但又不能简单一刀切处理的问题。它涉及到国家的教育政策、各地的实际情况、家长和孩子的需求与态度、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等问题。比如,国家教育布局调整是大势所趋,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一项政策解决的都是社会大部分人的需求,而且要总体上达到好的目的和效果,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我们也做到了。但往往政策照顾不到所有人,也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样就会产生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需要我们全社会去关注关心关爱的问题和人群,是需要靠一些补偿性的社会政策、爱心人士、志愿者等等去帮助解决的。建议最好还是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针对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解决好留守教师的工作、生活及职称晋升等问题,让她们安心放心地开展工作。比如在工作待遇方面,可以有一些特殊补贴,用高待遇去鼓励更多的教师去偏远学校任职,也可以职称晋升方面给予一定的条件,总之,只要关注她们,办法总比困难多。

    听众对乡村教师也有一些自己的要求,来听一下:

    “节目中坚守着的老师固然很不容易,但我觉得乡村更需要一些年富力强的老师,怎样能多吸引一些年轻教师投入乡村教育这值得大家多多关注。

    这中美好的愿望在实践中还是很难的。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都是反映关于农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说:“不应该是大幅度,而是成倍地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什么时候这个待遇引起其他人的嫉妒,什么时候这个目的才是真的达到了。”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则认为,硬件提升并不能完全解决农村教师的问题,关键更在于地位、待遇、补充机制等软件问题。那张主任,您认为还有哪些措施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乡村教师这一群体,使我们的农村教育不至于欠账太多?

    西安市社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勇:我首先想说的是,现在,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士和机构已经关注到这些像梁老师这样的一个群体了,那么接下来就是,我们要建议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针对这个具体情况,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好留守教师的工作、生活以及职称晋升等问题,让他们能够安心地开展工作。比如说在待遇方面,可以有一些特殊津贴。另外还可以在职称晋升方面给予一定地照顾,我想办法总比困难多。

    听众朋友,“留守教师”是农村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站在中国基础教育最薄弱的地方,用一己之力撑起农村教育的一方小天地。我想,这些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待遇,更需要重视和尊重!那么,在当下农村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的进程中,这一群体不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那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怎样重新审视政策框架和梳理制度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并把他们落到实处,我想,这不仅是对留守教师群体生存状况的关照,更是对每一个幼小生命权、受教育权,甚至祖国下一代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