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陵园守护者

04.04.2015  01:28

 

  新华社西安4月3日电 陈晨、万映雪

  西安烈士陵园“守望者”许军营,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清明时节。

  “每逢清明节,人们要来祭拜亲人,学校、机关单位、社会团体会举行纪念活动……”许军营告诉记者。

   从“守墓人”到“宣传员

  始建于1952年的西安烈士陵园,苍松翠柏常青。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刘桂五、宣侠父,解放战争中爱国民主人士杜斌丞、战斗英雄秦富德等754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

  52岁的许军营说,守望这些长眠地下的英灵是他的日常工作。常有外地烈属来陵园寻找已故亲人遗骨,只要报上姓名,他就知道安放在哪里。因为20多年的坚守,他早已对陵园的一草一木了然于心。

  1988年,许军营子承父业,到父母曾经供职的民政局下属单位烈士陵园上班。然而,彼时的社会观念尚不及今日开放,终日与逝者相伴,曾为他招致不少偏见。

  “当年,的确让很多人忌讳,感觉这一职业‘不太吉利’。”许军营说,“如今社会进步了,大家对我们的职业多了一份理解。

  与外界的误解相比,更加不易的是当年陵园的自然环境。上世纪80年代,烈士陵园周边是农田菜地,仅有一条小路与外界相连。全单位20多名员工,管理烈士骨灰的只有许军营和两名同事。

  “起初,我还真是地地道道的‘守墓人’。除了守墓,我总在想,这些革命烈士是后世楷模,他们的事迹应当让后人知晓。”秉承这一信念,许军营接过了陵园当时的宣传工作。

  当时烈士生平记载很少,故将部分烈士生平镌刻在20多块木制宣传板上,挂在室外供祭拜者阅读。

  “很多记载字迹模糊不清,还有破损污染,倘若保存不下来,许多革命烈士的事迹有可能消失殆尽。”许军营说,“于是,我就将镌刻在20多块木制宣传板上的部分烈士生平,一字一句抄写下来,并汇编成册。

  说话间,他从身后的书柜中取出一本《革命烈士事迹简介》的绿皮小册子,给记者展示。“这是典型的上世纪80年代的印刷风格,是不是显得有点旧了?我打算抽出时间再整理整理,添加一些照片和内容,重新编印成书。

   从“好员工”到烈属“特殊亲人

  1999年冬,陵园面临改造整修,一些年久失修的烈士墓碑需要重新镌刻。数九寒天,许军营和同事趴在墓碑前,将242块碑文一字不差抄写下来,为重新镌刻碑文提供了资料。

  “当时改造要迁移烈士墓,有些家属来不了,我就和同事一起动手整理烈士遗骨,放入棺椁再行安葬。”许军营说,“这期间,同事毫无怨言,都自发地出来搭把手。

  多年和烈士亲属打交道,让许军营和他们中的不少人成为“特殊亲人”。王荣成烈士的母亲就是其中的一个。2006年身为武警的儿子牺牲后,家住宝鸡市岐山县的烈士母亲每次来陵园祭扫都要忙碌一整天。从岐山到西安每天只有一班车,天不亮就出发,中午才能赶到陵园,这时候是员工们的午餐时间,只要这位烈士母亲赶到,许军营都放下碗筷,陪她去看望其儿子的墓碑,并经常留她吃午饭,再送她踏上归程。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难过的,我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许军营说。

   爱操心”的好丈夫好父亲

  在许多人眼里,许军营一心扑在工作上,可能无暇顾及家人。但是,如同在单位一样,许军营在家里也是那个操心最多的人。

  许军营的爱人在西安市东郊上班,每晚8时以后才能回到家。为了安全,他去公交车站接妻子回家,风雨无阻。

  “多好的丈夫啊,我们都觉得她爱人可幸福了。”陵园办公室一位女同事说。

  爱人工作忙,照顾孩子的任务就落在了许军营的肩上。从孩子上学开始,他就负责接送,有时候还帮忙接送同事的孩子。如今,许军营的儿子上大学了。“院子里和他同龄的孩子有5个,只有他考上了大学,令我倍感欣慰。”许军营说。

  “党和国家对烈士工作越来越重视,先后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前来烈士陵园祭拜,举办祭奠纪念活动的单位和民众越来越多。”许军营说,“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年人继承烈士的遗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