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坡中途,更需加油!

08.08.2023  13:47

  近期,西安重要会议接连举行。

  半年“赛程”已过,西安答卷究竟如何?下半年,又该如何锚定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

  且看西安这些会议背后的“排兵布阵”之法。

   0 1

  期中答卷,殊为不易

  翻开西安上半年成绩单,虽然未能实现如一季度经济展现出来的高昂态势,但也是分量十足。

  我们需要看到经济数据背后的“未来之势”,既要关系量的增长,更要注重质的变化。笔者以为,这是西安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的阵痛,却依旧呈现出多点开花之态。

   先看整体数据:

   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为5604.98亿元,增速为5.6%。

  纵观西安上半年经济运行表现,虽有遗憾,但亮点依旧存在。

   亮点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

  当下,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和制造业发展成效如何,成为决定城市之间未来“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可谓是,“谁手握得越多、质量越高,谁的未来就越广阔。

  这一点,西安早已提前布局,“制造业强市”已是全市战略。表现在经济数据上,就是9%的增速,以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64家 。

  ▲智能化的西安比亚迪总装工厂生产线。图源:西安发布

   亮点二: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3.9%。

  今年1-6月,西安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产值3462.5亿元,汽车、高端装备分别增长49%、11.5%,比亚迪汽车、陕汽、三星、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可见,六大支柱产业“硬核加速器”作用明显。

  可以说,西安的主攻方向定得很准,只有找准、握好、用好西安经济发展的这批领头羊,才有可能实现全产业的优化升级,最终实现“弯道超车”。

   亮点三:新兴产业增势良好。

  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9.1%,充电桩产量增长117.5%,集成电路圆片产量增长46.2%,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90.0%。

  此外,吉利新能源技改项目、欧中生物技术产业化等一批产业项目陆续竣工投产,预计新增产值超过120亿元。

  不难看出,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西安“科创之城”的气象与活力。

  ▲秦创原·集成电路加速器园区。图源:西安高新

   亮点四: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8.8%。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西安新增“五上”单位1212家,同比增长8.6%,累计达到10453家。

  这说明各企业发展劲头足。

  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当下,新增市场主体的持续增高,是对西安城市发展强劲动力和未来态势的肯定预判,更是西安经济活力的集中体现。

  可见,西安不光是文化旅游中心,更是实力强劲的工业城市!

   0 2

  强劲势头,缘何而来

  西安强劲的发展势头,源于多方发力。

  究其深层原因,这是西安积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做强工业支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强发展硬实力,拿出“狠劲”“拼劲”的结果。

   第一,城市能级不断提升。

  “北跨”是西安今年乃至未来的“托举中心”。

  目前,西安城市能级正在进一步扩容。西咸新区纳入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稳步推进,与渭南、汉中、商洛建立协同发展关系。

  “北跨”发展全面提速,谋划重点项目287个、总投资8205亿元,开工建设173个、完成投资863.7亿元。

  不难看出,后劲强大,信心十足!

  ▲无人机视角下的西安地铁14号线跨渭河大桥。图源:西安发布

   第二,科创引领新兴产业。

  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新兴产业优势,在科技创新领域,西安的国家级“牌照”逐年增多。

  先看两个榜单排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西安由2021年第33位跃升至第22位,居中国上榜城市集群第7位。

  在科技部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报告》中,西安跃升至全国第6位,西部第1位。

  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是未来发展取之不竭的动力所在,西安取得如此成绩,足见未来可期。

  目前,西安正在构建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和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创之城名片愈发锃亮。

  ▲秦创原·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图源:西安发布

   第三,新驱动见效成势。

  城市发展的内核驱动离不开国家和城市战略的强力引驻。

  于西安而言,做好“双中心”、做优“秦创原”、做强“硬科技”,无疑是最好“东风”。

  就双中心“核心承载区”——丝路科学城来看,上半年,共签约67个项目,总投资额1084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达21个。

  秦创原建设也是不负众望。

  目前,新增认定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65个。隆基绿能、西部超导、三一重工、商汤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纷纷在此布局,带动产业链和创新链加速融合。

  如今,西安市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五环科创坐标体系,全力推进“双中心”和秦创原建设。

   第四,对外开放迈向新台阶。

  上半年,中国—中亚峰会对西安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

  已经新开通国际客运航线3条、恢复14条,实现中亚五国全覆盖,西安成为全国唯一一座率先通航中亚五国的城市。

  此外,中欧班列共开行2619列,较去年同期增长46.2%,占全国中欧班列上半年开行总量的30%,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

  目前已开通国际运输干线17条,实现欧亚主要货源地全覆盖。同时,进一步加强内陆货源集结,“+西欧”线路已拓展至20条,中欧班列内陆集结中心作用进一步凸显。

  ▲首列中欧班列(西安—塔什干)陕乌经贸合作隆基绿能光伏组件出口专列从西安出发。图源:陕西日报

   第五,产业链优势初现。

  布局产业发展需要深思熟虑,从长计议。

  20年前,西安点兵布阵与比亚迪结下不解之缘。如今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下,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链条布局成效可见,实现彼此成就。

  如,整车以比亚迪、吉利为代表,配套企业以众迪锂电池、三星环新动力为代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在全国的竞争力也是首屈一指。

  今年,西安再次锚定产业强市目标,围绕“企业-链条-集群-生态”这条主线,深化“链长服务制”,发挥“链主”企业主导作用,在19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上强化要素保障、引导集群发展、建强产业生态。

   0 3

  后续发力,何以精进

  如今,城市之间的竞争愈发明显,西安能否抓住时代发展的绝佳机遇,避免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值得深思熟虑。

  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积蓄发展后劲,使今后的发展质量更高,后劲更足。

   前提是需要抓牢这三个发力点:

   一是重大的产业项目,二是特色制造业,三是科技创新。

  方法论层面,需要西安在变局中修炼内功、深蹲蓄势,培植面向未来的新动能、新优势。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其一,创新驱动,是强劲动力。

  以“双中心”建设为契机,建平台、出政策、强支撑,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培育竞争新优势,为省市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当好排头兵。

  同时,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进数字化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挺进、优势产业向集群化跃进、未来产业向制高点突进、基础设施向现代化迈进。

  ▲西部云谷。图源:西安发布

   其二,消费经济,是持久活力。

  今年春节以来,消费经济可谓是报复性增长。尤其在文化旅游、健康运动等领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消费新业态和新模式。

  西安要做的是,不断提升城市商圈活力,挖掘“首店经济”的消费潜力,在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更为重要的是,继续扩大本地文旅消费市场,完善文化和旅游消费大数据平台功能,整体提升文旅消费质量。

   其三,对外贸易,是双向发力。

  城市高质量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缺一不可。

  只有不断扩大开放,才能激活西安发展的澎湃动能。西安需要着眼当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产业合作,提升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形成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

  实现陆路与空路双渠道对外开放局面,在开放能级和开放高地上下足功夫,

  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空间纵深。

  半年节点已过。

  下半场,西安经济答卷能否继续“向升向好”,我们共同期待。

编辑:张楠



9007000000000000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