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力量——简评《红色经典研究》

07.05.2020  22:51

    理性的力量

    ——简评《红色经典研究

  红色经典作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曾经具有的巨大影响力随着时代的变革进程已然弱化,这和当代政治文化生态的变异和审美习惯的转换直接相关,但是它对中国当代文化的深远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对红色经典进行系统研究和阐释,既有文学史价值,又有现实意义。惠雁冰等人的新著《红色经典研究》一书明显具有开拓性意义。 

  红色经典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不受时代风雨的阻隔,它可以经受漫长历史的考验,甚至成为人们生活和思想的一部分。意识形态化的故事模型是红色经典的一个重要特征。故事生成和发展的大体脉络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命运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规定性。他们会因革命性话语体系所左右,会因特定时代的精神特质所框囿。因此文本的自由性和多种可能性就被忽略甚至摈弃。脸谱化、概念化的人物形象是红色经典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人物的性格是单一的,不是组合的;行为方式是线性的,不是发散性的;人的善与恶、正与邪基本是明确界定的,没有交叉和转变。

  《红色经典研究》不仅注意到这些局限性,而且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行了详尽、深入的总结和剖析。对于红色经典之“经典”,作者认为,这是有着限定性内涵的特殊经典类型,它具有针对特殊题材类型的艺术典范性,而不具有整合其他类型的普遍性。因此我们不能把它与通常意义上的经典混为一谈。同时,本书也对红色经典的合理内核和其经典性进行了详尽准确的学理分析,对其艺术价值给予了客观评价。《白毛女》、《红旗谱》、《青春之歌》之类的作品固然有意识形态的强悍规约,但是不能否认文本本身的魅力。况且,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之下,这类作品的自由度和艺术表现力已经是它们所能达到的最高高度了。如果单纯靠政治正确,而没有文本本身的魅力,我们就无法理解这些作品在读者中产生的强大的感染力,也无法理解有的作品甚至远播海外。实际上在文革时期,有的红色经典因为不能满足更加激进时代的政治胃口而遭到了批判。即便是文革时期,很大程度上根据政治需要而集体创作的革命样板戏,也有诸多可圈可点的方面。我们无法否认《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在西方艺术民族化和传统艺术现代化方面的不懈努力和重大成就,不能否认那些至今耳熟能详的经过千锤百炼的唱段的艺术感染力。在褒与贬、利与弊、得与失的分析上,作者对红色经典的研究是多向度的,公允而理性,温暖而有力。这需要扎实的研究工作,不仅是文本的细读,不仅是对芜杂的甚至观点截然对立的评论的梳理,而是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去理性地分析和探究。

  红色经典是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单元。评论家和研究者不能因为个人好恶而随意取舍,从而形成一种并不完整的文学史。既有十七年文学,又有文革文学,还有新时期文学,朝前追溯,当然还有四十年代的延安文学。说某一时期的文学是文学的荒漠,这是一种感性的说法,而非理性的表述。可以对任何时期的文学总体状态和个别文学文本进行研究,但是不宜对任何时期的文学采取无视的态度。研究的功力实际也是认识的水平。也许对红色经典的研究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甚至会遭具有某种思想倾向的学者的鄙薄和非议。当然,学术范围内的争议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复杂性在于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的红色经典自然与革命历史和对革命历史的认知密不可分,因此学术研究和政治话语体系在此一领域会处于胶着不清,欲说还休的状态。多样性的研究方法和评判标准是值得称道的,众声喧哗中不同的声音哪怕是杂音也比万马齐喑要好。但是理性的精神尤为值得尊重,《红色经典研究》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显示出它的价值。

  红色经典的当代文化价值是客观存在的。至少,正如作者所言,它提供了“独特省思资源的文化镜像”。在文艺现代化的追求方面它为当代提供的借镜是有目共睹的,实际上新时期文学在此一方面有所继承,不存在断档和真空。它与当下的文艺创作也存在各种复杂微妙的关系。根据红色经典改编影视剧是近年来很有意味的文化现象,这至少证明了其部分合理性内核在当下得到了传承。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不能过度夸大红色经典在精神方面的影响,相反,这种影响的某些方面已然式微。所谓的改编实际上主要是在故事的传奇性、可视性、丰富性方面的改编,也是在主要人物更加人性化、生活化、真实化方面的改编,它满足的更多的是年轻收视和观影群体的口味。虽然不能说改得面目全非,但是与原作的人物形象塑造、价值内涵提炼等都发生了不少的变化。革命历史题材为当代服务,自然就会渗入当代性,这也是它能在当代产生持续影响的必由之路。影视剧的改编当然免不了有弘扬革命传统的特殊作用,但是对于文化市场的意义而言,红色文化更多地是提供了一个可以孵化资本的合理合法的外壳而已。那些耳熟能详的红色经典的名字本身就具有潜在的商业价值,仅就宣传经费而言,就比一个新的名字节省大笔的资金。这种“借壳上市”的手法无论对于保证影视剧的商业性,还是保证其主旋律和正能量都有助益,这种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局面是政治和商业在现时代的嫁接与媾和的产物。这种现象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如果以当下的时间维度为坐标,以一个年轻读者的阅读和欣赏习惯为准绳,反观红色经典,也许更具有现实意义。(文/陈曦)

   惠雁冰简介

  惠雁冰,男,文学博士,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宝钢全国优秀教师,陕西高校人文社科英才计划首批遴选学者,出版《样板戏研究》《文本细读与意义发现》等学术专著,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国内重要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编辑:陈捷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