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科技投入效率显著提高

27.03.2017  21:51

  甘肃省科技厅日前发布了对“十二五”时期科技计划项目的调查评估结果,据测算,“十二五”时期,甘肃省级科技经费投入产出比为1∶40.5,较“十一五”时期的1∶33.8有了明显提升,意味着甘肃省科技投入效率显著提高。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对科技计划项目体系进行了改革,形成了“5+1”科技计划体系,即科技重大专项、民生科技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基础研究计划、科技创新平台与科技基础条件建设计划、知识产权计划。“十二五”期间省级科技计划共立项4818项,投入科技经费11.95亿元,科技经费的支持强度为24.8万元/项。此次调查评估选取了3703个项目,占立项项目总数的76.9%。
      评估结果显示,科技投入产出比的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加注重成果推广效应和示范效应,转化应用了一批具有重要作用的技术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显著。据调查,3703个项目签订成果转让合同1272份,实际应用成果2356项,认定省以上名牌产品或商标159个,实现综合经济效益405亿元,新增净利润近50亿元。
      此外,“十二五”时期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还呈现出财政科技投入的杠杆作用明显、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丰硕、科研队伍不断壮大等特征。省级科技经费投入有效带动了项目承担单位的自主研发投入以及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据测算,“十二五”时期省级科技经费投入拉动全社会资金投入的比例为1∶11.3,而“十一五”时期仅为1∶6;同时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所调查的3703个项目共取得授权专利4159件、标准874项、新技术或新工艺905项、新材料408种。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围绕科技领域的改革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改革研发组织结构、项目评价制度、创新治理结构,催生了一批含金量高、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技成果。同时,加强了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围绕创新链配置省级财政科技资源,优化整合省级各类科技计划设置,使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更加聚焦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着力解决科技项目“小散碎”的问题,提高了单个项目资助强度。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