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实验室 走向生产线 ——西北大学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

13.03.2018  04:11

2018年3月12日《陕西日报》第11版

      王惠教授团队科研人员在进行产品调试。(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张梅
  这段时间,西北大学高技术转移创新研究院的工作人员非常忙碌。作为西北大学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机构,他们全程跟踪参与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技术服务。
  2017年以来,西北大学教师从事科研及成果转化工作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走出实验室,快速转移转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得益于西北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探索。 

    打通两个“一公里

  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西北大学也存在两个“一公里”难题。这两个“一公里”难题分别是: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等原因导致大量专利被“束之高阁”的“最先一公里”问题;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完善,使得科研成果难以走出“高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了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创新活力,让更多高水平科研成果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西北大学从解决两个“一公里”难题入手。
  2017年9月,西北大学颁布《西北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推动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下放,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完善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
  西北大学科技处处长申烨华介绍,《西北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试行)》有几大亮点:《办法》下放了成果转化定价权,教师可自行定价转让,并提高了教师获益比例;根据《办法》,对转化现金收益,学校按转化价格的5%计提成本补偿,并扣除转让过程第三方服务费后,转化净收益的90%奖励给成果完成团队,4%奖励给成果所在单位,6%纳入学校微种子基金;对于转化股权收益,所得股权的85%奖励给成果完成团队,15%归学校持有,其中5%为学校成本补偿,10%纳入学校微种子基金。
  与此同时,西北大学新修订了《西北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管理原则、经费预算、结余经费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两个《办法》进一步落实了中央和我省有关法规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精神,并结合学校特点进行了细化,使得‘三权’下放在学校范围内操作性更强,为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提供了政策保障。”申烨华说。
  在着力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的同时,西北大学探索形成了一套全链条转化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介绍,西北大学将参与成果转化的研发基地、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种子基金和成果推广平台,统筹纳入到转化的全链条中,形成了从“成果产出”到“产品形成”“企业创办”“资金扶持”、再到“线上线下销售”的全链条转化模式。“这涵盖了成果转化的筛选阶段、孵化阶段以及推广阶段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组建了成果转化职业经理人团队,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让‘书架’上的成果,快速顺利走向市场。


  “连天接地”破解“难转化

  2017年5月,西北大学范代娣教授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同时,团队的成果类人胶原蛋白系列产品“可丽金”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多年来,范代娣教授带领团队从事类人胶原蛋白系列生物材料研究及相关产品研发,系列产品终端销售额累计近百亿元。
  西北大学崔亚丽教授团队研发的新型“金磁微粒”材料,应用于生物医学诊疗关键技术开发,攻克了快速诊断和肿瘤靶向给药的难题。其相关产品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市场前景广阔。
  范代娣和崔亚丽是全省高校优秀“科研明星”的代表。她们的研究方向都属于战略性新兴领域,既解决了一系列“高精尖”的科学难题,又面向市场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长期以来,科研与市场脱节是导致高校大量科研成果难以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西北大学以“三驾马车”联合发力,聚焦实际问题,提升科研水平,解决“难转化”问题,涌现出一批像类人胶原蛋白和“金磁微粒”材料这样“连天接地”的成果。
  西北大学校长郭立宏介绍,西北大学的“三驾马车”指的是: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构建硬科技平台;面向县域经济,建设地方工作站;面向军民融合,建立联合工程中心。
  为了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聚焦西安市主导产业需求,西北大学建立了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硬科技平台。平台依托西北大学生物技术领域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基地平台、专业人才团队、西大—沣西生物医药研究院,探索打通从成果筛选、孵化到转化的全链条一体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2017年12月,西北大学与安康市平利县签署涵盖中蜂养殖、茶叶生产、魔芋加工等优势领域的示范基地建设协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至此,西北大学已建成佳县、平利县等多个地方工作站。地方工作站是西北大学面向县域经济,将高校的优势资源转化到县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新做法。在这一模式中,学校在当地聘请行政联络员,教师在当地聘请技术联络员,形成联络员网络,同时建设科技人员网络、企业家网络和金融资本网络,扶持县域支柱产业、提升农户技术水平。“‘四个网络’实现了科技人员‘走下去’、科技扶贫‘发力准’、县域经济‘成长快’。”郭立宏表示。据了解,这一模式还将在全省范围继续推广。
  此外,学校还积极面向军民融合,建设军民联合工程中心。截至目前,西北大学已与多家军工单位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建立工程中心和创新平台,合作重大项目,在推进军民融合的同时,促进学校科研水平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再上新台阶。

    企业进校园 成果出校园

  日前,西北大学王惠教授团队与延长石油集团达成两个专利转让意向。王惠教授团队研制的高振实密度银粉项目,将以科技入股的形式与延长石油集团共同兴办高新技术企业。
  西北大学与延长石油集团共建的“延长—西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是我省首个“四主体一联合”新型校企研发平台。依托该平台,西北大学在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
  “四主体一联合”是企业与学校共同出资建立的新型校企研发平台。其中,企业是需求、投资、管理和市场的主体,研发平台建在学校。企业和学校联合建立研究院作为平台的载体,代表双方开展工作。研究院为独立法人,以市场化方式管理和运作。
  “以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是以教师自发、零散的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实施,技术力量单一,缺乏解决行业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现在我们围绕自身的优势学科与特色领域,与省市支柱、主导产业紧密结合,与龙头企业联建研究院,使教师在不离开校园的条件下进入企业环境兼职,实现了高校自由探索科研与企业目标导向研究有效对接,完善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工程化环境,打通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申烨华介绍说。
  据了解,自2017年6月“延长—西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组建方案通过省科技厅论证评审以来,双方已经确立了1个成果转化项目和8个研发项目作为首批合作项目,实现了企业需求与高校研发优势的无缝对接。在此基础上,双方还积极探索设立种子基金和成果孵化载体,形成“新型校企研发平台+专业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种子基金+成果推广平台”的转化模式,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通道。
  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西北大学涌现出了一批待转化的“好项目”。2017年,西北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到款数额较2016年同期增加40.4%。
  “随着改革的持续推进,我校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优势科技成果流通速度明显加快,校企合作日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逐步打开新局面。”郭立宏表示。


      硬科技之光点亮科技强省梦想

   本报记者 侯燕妮
  近年来,我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科技成果技术合同交易额连年上涨,以“硬科技”为代表的一批高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我省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黑马”。
  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隆基股份)是目前国内光伏行业硅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也是我省硬科技企业大军中的代表。2月26日,在“光伏硬科技,人类新生活”的硬科技创新峰会上,隆基股份主要创始人李振国说:“隆基股份坚持以科技为企业立足之本,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每年对科研投入的比例始终不低于年度销售收入的5%。”同时,他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树立了目标:用硬科技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变革,为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和人类生活而不断努力。
  2010年,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副研究员米磊博士首次提出“硬科技”概念。他认为:“硬科技像内功,初期不显山露水,一旦修炼得当,后续进步神速。”经过实践检验,这一理念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可。2017年11月,全球首个以硬科技命名的创新大会在西安举办,使硬科技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值得一提的是,西咸新区已率先在全国建成硬科技小镇,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整体定位,打造“5分钟产业生态圈”和“24小时产业价值创造圈”,涵盖了从人才培训、研发试验、技术交易、工业生产和创业服务等硬科技产业的全链条业态。
  2018年陕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突破一批制约全省发展的关键性技术,激活硬科技创新力量。2月6日,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政府签署了共建西安科学园协议。中科院西安科学园将强化对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支持,并从今年开始陆续启动、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和综合研究平台。双方将协同推进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建设丝路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基础。
  在米磊看来,硬科技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标尺,也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硬科技”这一诞生于陕西的原创概念,已经释放出强大的动能,并将成为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王牌”。以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为目标,西安已经初步培育起了适合国内外高水平领军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体系,并且在部分领域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转变,为推进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随着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落地实施,陕西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作为科教、军工重镇的西安,被寄予了扛起硬科技创新大旗的厚望。针对目前硬科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米磊提出以下建议:“当人们提及‘互联网+’时自然想到乌镇,说到‘大数据’时将目光投向贵州。希望通过我们宣传,以后说到‘硬科技+’时人们就能想到西安,从而树立起西安的科技品牌形象。西安市要通过建立健全硬科技服务业,强化提升硬科技金融服务能力,建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体系等,使硬科技产业体系得到完善和强化。西安市要完善并落实硬科技产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制订硬科技产业技术职业经理人培育计划和西安硬科技产业全球引智战略。西安市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现硬科技细分产业的重点突破,从而以点带面,实现硬科技产业的全面腾飞。”

2018年全国暨广西科技活动周筹备协调会在南宁举行
    3月13日,为推进各项筹备工作落实,科技厅
科技部重大办与评估中心联合调研重大专项基金在京投资企业
    为了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转化基金投资运作科技厅
我省开展十项科技扶贫行动
 2018年3月24日《陕西日报》第1版  科技厅
陕西省开展十项科技扶贫行动
  记者近日从省科技厅获悉,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