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应探索多元化路径

22.10.2015  08:17

      王冠楠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一个地区整体工作水平的综合衡量,经济发达而环境污染不是生态文明,山清水秀而贫穷落后也不是生态文明。全国各地发展阶段不同,自然禀赋各异,生态文明建设应体现差别化的工作重心、建设路径和考量标准。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研究不同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禀赋、主体功能定位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模式。《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指出,要健全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区域政策,根据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不同定位,加快调整完善财政、产业、投资、人口流动、建设用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政策。笔者认为,全国各地应探索以下3种主要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第一,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全国主要的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应突出经济转型升级,金山银山带来绿水青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20多种工业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钢铁、水泥、煤炭等产量更是占到世界的一半左右,但GDP却仅占世界的12%,含金量并不高。形象地说,我们没有金山银山,只有“煤山铁山”,所以付出了比较大的环境代价。因此,要把经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科技驱动、创新驱动升级的步伐,实现煤山铁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守住绿水青山。

  第二,以保护自然生态为根本建设生态文明。对于广袤的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应突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推进,地区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这个过程中,要牢固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生态文明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自然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破坏性开发、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能得一时之利,绝非长远之计。要注重因地制宜,结合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严格杜绝引进对自然环境造成威胁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目前我国已具备较强的综合国力,完全有条件、有实力、有必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协调、跨越式发展。

  第三,以弘扬生态文化为基石建设生态文明。对于一些城市的中心区、老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应突出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传播,不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空白。诚然,这些地区既无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又处于工业经济之外,生态文明建设似乎无处下手。但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污染,而是与四大建设紧密联系、内涵丰富、有机统一的整体。一些地区要着力提升城市面貌,要在老城改造、历史文化城区保护等城市建设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的生态文明建设区,营造美丽整洁的人居环境。同时,作为各城市的标志性地区,处于各种文化沟通交流、碰撞融合的核心地带,要探索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社会主流文化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环保局

 

(责任编辑:李国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