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陕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碧水蓝天”工程

03.05.2015  23:45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这样的理想愿景如今已初步实现,绿色已成为三秦大地和西安的主色调。记者近日在西安采访时看到,周末的渭河河畔风景优美,成为很多市民夜间散步游玩的场所。

      “在未治理之前,河水污染日益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河道堤坝防洪能力差,经过四年治理,已建成300年一遇的防洪堤坝,新增生态堤防22公里,为西安市民人均增绿3.52平方米。”西安市渭河建管处副主任候婧昕告诉记者。

      渭河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孕育了千年华夏文明。陕西省近年来通过加宽堤防、疏浚河道、整治河滩、水量调度、绿化治污、开发利用,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切实把渭河打造成关中防洪安澜的坚实屏障、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重建渭河新的历史辉煌。

      今年6月,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将实现主体竣工。渭河正在成为横贯关中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最长的河滨大道,成为三秦大地的好景致,沿渭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真正让沿渭百姓受益。

多措并举 山水焕发新生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到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8.7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6%,水资源的短缺形势将更加严峻,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刻不容缓,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势在必行。

      “使用再生水后,高新区每年节约水量达35万吨,污水经过处理后,可以二次利用,目前西安市高新区再生水利用率达到40%,再生水不仅可以冲厕所、还可以绿化养护、冲洗道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西安市高新区环保局局长徐兵介绍说。

      据了解,西安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再生水利用率有较大提升。一是建成了一污、二污、四污等6座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新增污处理能力66.5万吨/日,西安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25座,总处理能力202.1万吨/日。二是铺设再生水管道115公里,年利用量达到8554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率从2012年的7.8%,提高到目前的15%,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记者了解到,西安市2012年年底出台了《西安市城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条例》,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群众再生水使用意识不高、西安市老城区再生水利用率仅达到20%,中水利用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创新水利投融资机制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陕西大力推进水生态综合整治,积极探索新时期水利投融资工作的新模式,加大市级财政投入,安排水利建设基金、多方申请银行贷款资金等措施推动全省水利快速发展。四年来共计落实水利建设投资152.82亿元,是“十一五”五年完成投资82.36亿元的1.86倍。

      为破解公益性水利工程融资难度不断加大,西安市实行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政策,先后吸引社会资金近50亿元,建成了浐灞国家湿地公园、灞河灞桥滨河生态湿地、沣河生态景区、沙河湿地公园、氵皂渭人工湿地等一批水景观工程,既整治了河道,改善了环境,又推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双赢”。同时,采用BOT模式,引进企业投资11.6亿元。

      据了解,陕西省正在全面的完善关中水系生态环境,已经初步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减灾体系,实现河库湖池渠连通、地表水地下水互补,打造“河湖连通、安澜惠民、山水相依、环境优美、城水交融、宜居宜业”的关中新貌,传递的是水与城、水与人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