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校园贷”暗藏隐患 该降降温了

08.09.2016  21:08

校园贷小广告(资料图片)

校园贷”没有那么单纯(资料图片)

▶大学校园内张贴的贷款广告

    正值开学季,有关“校园贷”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校园贷”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贷款平台,目前已经融入了大部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然而仅凭学生证、身份证及部分个人信息,没有担保也能贷款的“校园贷”,却因其门槛低、利率高、暴力催债等原因频频出现极端事件,而今年上半年的“跳楼”和“裸条”两起事件,更是将这个行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让公众对“校园贷”充满了质疑。

    那么,目前“校园贷”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学生们用“校园贷”都干了什么?为什么“校园贷”让大学生频繁陷入风险事件?如何理性看待这一新兴的金融现象?对此,本报记者展开了调查。

     蜂拥而至的“校园贷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他们大多年满18岁,从法律上看,他们已经是可以为自己的行为独立负责的年纪,但在家庭和社会来看,他们依然是孩子。

    王明(化名)是西安某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热衷于电子产品。今年4月份,他在某著名电商平台、某大学生网络贷款平台上都开通了个人贷款支付业务,所有额度加起来有1万元。为了迎接新的学期,王明前几日给自己换了新的手机和电脑,“没经济来源又不好意思管家长要,只好通过校园贷贷款。这学期每个月家里给的1500元生活费基本上都得还这个贷款。”王明告诉记者,这两天他已经开始找兼职了,不然以后每个月吃饭都是问题。

    在随机采访中,大学校园里的很多学生都表示他们听过别人推荐“校园贷”,而且其中不少人就使用过,“基本上男生都借钱买电子产品玩游戏了,女生就会买化妆品、首饰和衣服。大家也都是听别人介绍,一传十十传百,缺钱花时就会考虑到这个了。”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252所高校近5万大学生,并撰写《全国大学生信用认知调研报告》。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

    据了解,目前互联网金融中的“校园贷”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如趣分期(现改名趣店)、任分期等,部分还提供低额度的现金提现;一种是P2P贷款平台,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如投投贷、名校贷等;还有一种是阿里、京东、淘宝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

    贷款业务为何盯上了大学生?“大学生消费娱乐的需求旺盛、信用消费理念强烈,更易接受新事物,这些都是‘校园贷’平台盯上高校市场的原因。”在西安从事金融业20多年的徐志厚向记者透露,在银行业叫停了“大学生信用卡”业务后,互联网金融行业便“顺势而为”瞄上大学生这一群体,2013年,首个大学生分期消费进入公众视野;2014年,针对大学生的各类“校园贷”应运而生,纷纷“侵占”高校市场,“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种超前的消费方式逐渐在大学生中流行开来,而这背后却隐藏着危机,甚至时有悲剧发生。

     暗藏隐患 极端事件频发

    今年3月9日,河南21岁大学生因无力偿还近60万元欠款而跳楼自杀的消息,将“校园贷”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经学校统计,自2015年暑假起,郑某共借用、冒用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等信息,分别在“人人分期”、“趣分期”、“优分期”等网络小额贷款平台,分别分期购买高档手机用于变现;在“爱学贷”、“闪银”、“诺诺磅客”等小额贷款平台申请小额贷款。为了填补贷款窟窿,不知不觉中走上了“连环贷”的道路。共计贷款58.95万元。此前,郑某因还贷压力,曾先后4次自杀未遂,最后一次从青岛市一宾馆8楼跳下死亡。

    这起由“校园贷”引发的事件一时引起社会关注,但并未引起大学生群体的警醒,类似的事件一再发生。今年6月,“女大学生裸条借贷事件”发生,引起震动。在这起事件中,某女大学生由于缺乏开网店的启动资金,开始接触相关网络借贷。为了能借到更多钱,她同意“裸条”借贷(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片替代借条)。在短短4个月间,其共向15人先后借款12万余元,最后债务滚到25万余元,其裸照被扣在3个债主手中。在逾期无法偿还债务后,债主开始以公布“裸条”的名义对该女生提出不当条件。

    “目前的校园借贷行业属于‘三无’状态,也就是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机构监管。”据徐志厚透露,目前“校园贷”发展势头正盛,行业内各平台良莠不齐,一些网贷公司为拓展业务,风险把控不严,贷款审核更是形同虚设,致使如郑某一样的普通学生能贷款几十万,最终却陷入无法偿还的绝境。“好多‘校园贷’只需要学生证、身份证、联系方式就能贷款,你说这里面会有多少风险?”此外,部分网贷平台甚至恶意放贷,编织出“服务费”、“逾期费”、“催收费”等等陷阱,通过各种方式催收本金利息,谋取暴利,以至于很多学生陷入网贷泥沼。对于没有稳定收入、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来说,超前消费看似美好,但无力偿还时,要么是让父母承担,要么是羞于向父母、亲友提及,酿成惨剧。

     学生开心 家长揪心

    在西安的几所高校内,记者发现,校园内关于贷款的小广告还真不少:路边的公告栏、宿舍楼窗户旁、食堂外面的墙上……而上面所描述的“大学生贷款、零抵押零担保”、5秒审核到账”、“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等广告词也很动人。

    “像这种小广告我是不敢信,最起码我身边就没有同学信这种广告。”在采访中,一位刘姓同学告诉记者,在他看来,他身边的同学和他都不怎么相信小广告,尤其是看了很多关于小广告的负面新闻后。现在他们最受欢迎的信贷服务主要是阿里推出的淘宝花呗和京东的白条购物,“这些服务额度较小,一般是1万元左右,够我们添置个新的电子产品,也不至于还款的时候压力太大求助父母。”在大二学生张甜(化名)看来,不仅不能相信路边的小广告,连小众的“校园贷”平台及其相关销售推荐人员也不能相信。“他们说的天花乱坠,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

    今年4月,张甜为了购买一部售价5000多元的手机,在手机店店员的建议下,选择了某“校园贷”平台的分期付款进行支付。“当时店员和我说加上利息一共7000多元,我觉得在我接受范围内就同意了。”1个月后,张甜发现她当月实际还款数额比当初买手机时店员的介绍要高,于是她翻出了当时的那个协议,却发现协议上的还款金额确实比店员介绍的要高,加上利息算下来一个手机得9000元左右。“怪我当初只听那个店员说,签协议的时候就没仔细看协议,现在找人家也拿不出证据。

    8月初,张甜已经有2期费用未准时偿还,该“校园贷”公司联系到了张甜的父亲,这时候张甜的父亲才知道女儿竟然为了买手机欠下一笔贷款。“让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贷款,这真的让人想不通。”张先生说,尽管他对该“校园贷”公司非常不满,但是既然事情发生,他只好及时将张甜逾期未还的贷款及产生的滞纳金还完。然而,让张先生担忧的是,女儿手机明明还挺新的,却为了追求手机品牌去贷款买手机,“现在为了追求虚荣去贷款,谁知道以后还会为了什么贷款?为了贷款再被蒙蔽做了什么坏事怎么办?

    给“校园贷”降降温

    “‘校园贷’的审批大多在线上完成,缺乏正规的审核,部分不合规的平台存在个人信息被盗用的风险,且由于平台审核门槛低,盗用同学身份信息获取贷款的案例也时有发生。”对于目前“校园贷”的风靡,西安某高校金融系的高教授认为,目前国家法律并没有明确监管主体,“单靠传统的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是很有难度的”,同时,“校园贷”给高校教育敲了一记警钟——如何向大学生普及金融消费观念、引导学生辨别贷款中存在的风险等教育问题。

    事实上,有关大学生过度消费、“校园贷”泛滥的问题,早在几个月前就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今年4月,针对“校园贷”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印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网络借贷监管力度,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文明的消费观;加大金融、网络安全知识普及力度,大力普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加大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对学生资助工作的科学管理和制度支撑。但《通知》中有关校园借贷的监管和处罚条例仍接近于空白。

    8月24日,由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和国家网信办联合制定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评估稿)》发布。银监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对校园网贷采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对于涉及到暴力催收、发放高利贷等违法违规业务,进行暂停;按照管理规定移交相关部门;整改存量业务;加强教育;规范引导。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评估稿)》中针对P2P网贷平台进行了多项较为具体的规定,但并没有提到‘校园贷’,这亟需相关部门出台法律文件进行规范,给发烧的‘校园贷’降降温。”在高教授看来,“校园贷”作为成长链金融产品之一,具有促进消费、拉动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等价值,合规的“校园贷”是帮助大学生解决困难的重要渠道,还可以帮学生提高风险意识、信用意识。但如果被别有用心的违规平台利用,则参与校园贷的大学生则会被拖入“泥潭”,进一步危害社会。记者赵争耀

进入论坛 字体设置 大 中 小 来源:三秦都市报 - 三秦网    编辑: 王瑜 西部网内容微首页 网站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