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千家万户的事 山东: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助力端稳中国粮

12.06.2022  15:44

  “大豆‘齐黄34’我种多年了,不但产量高,而且适合规模化种植,具有底荚高、不炸荚两个特点。”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齐盛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宝说,他之所以对齐黄大豆“情有独钟”,是缘于科技的魅力,今年该大豆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山东省农科院)视察时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2013年11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智能化温室了解农业科技创新情况。新华社记者谢环驰摄

  9年来,山东以此为遵循,紧扣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强化科技研发和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不断创新农业生产关键技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翅膀”插向产业链:藏粮于技 一粒种子创造纪录

  大豆“齐黄34”是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高产优质大豆,耐旱耐涝耐盐碱,适合机械化生产和带状复合种植,以亩产353.45公斤创我国夏大豆高产纪录。

  2021年10月,正值大豆收获季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东营市考察调研,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进田里,弯下腰来摘了一个豆荚,剥出一粒大豆,放在口中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总书记用手捻开的那一颗颗豆粒,就是我们培育的‘齐黄34’。”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冉说,去年,“齐黄34”在东营盐碱地实打验收亩产302.6公斤,实现了大豆在盐碱地上的单产新突破。

  “我们现在注册了‘齐黄’系列豆制品,已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该系列豆制品因其独特的口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刘宝喜滋滋地说,“齐黄34”推动了合作社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了从种植到餐桌的产业化发展。

  

  2020年10月,“齐黄34”在菏泽市东明县实打353.45公斤,创我国夏大豆高产纪录。 山东省农科院供图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近年来,山东省持续深入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优质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新品种规模化产业化开发取得新进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前种粮食挣钱少,大家不愿意种。现在有省农科院的好品种‘济麦44’,合作社科学管理、规模化经营,村民们种粮积极性高涨!” 潍坊市寒亭区高里街道一空桥村惠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萍说,合作社非常认可这个品种,产量不低,粮食还卖价高,为农业生产打开了新空间。

  2022年,合作社种植“济麦44”1万多亩。“今年小麦长势良好,又是一个丰收年!”张萍自豪地表示。

  此前,“济麦22”曾创造我国冬小麦高产纪录,连续9年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至今已累计推广3.3亿亩,全国利用其为亲本育成的审定品种100多个,为全国小麦增产及新品种培育立下了汗马功劳。

  “济麦44”是山东省农科院继“济麦22”之后,自主培育的超强筋小麦新品种,今年6月9日,以亩产801.72公斤的成绩刷新全国超强筋小麦单产纪录,有力解决了强筋小麦商品粮依靠进口的“卡脖子”难题,一经推出就受到加工企业的关注。

  山东省农科院实施“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行动、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开展包括主要农作物、畜禽、林木、蔬菜以及特色经济作物等方面的育种,“十三五”以来,育成新品种500多个。

  

  山东农业大学选育的“山农酥”梨,亩产值近30万元。山东农业大学供图

  山东农业大学果树专家陈学森经过10多年努力,利用“果树多种源品质育种法”等技术,培育出梨的新品种“山农酥”,果实硕大、香酥脆甜,抗氧化、耐贮藏,第二年就能结果,带动种植业的转型升级,种苗供不应求。

  “去年是‘山农酥’梨的第一个丰收年,单个均价50多元,亩产值近30万元!”山东一禾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兴奋地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让公司尝到了甜头。以此,公司搭建了产业振兴聚合平台,带动了当地9个行政村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为农民增收、为产业增效的“生态高值农业”新模式。

  对此,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我们提倡“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出高水平的成果;立地,就是科研成果要接地气,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翅膀”插向田间地头:论文写在田野上 山里长出“金叶子

  “博士生帮亏损10年茶园增益10倍”的话题最近登上热搜榜,引发社会关注。

  田丽丽,是山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一名研究人员、茶学博士,人称“茶博士”。两年前,她从省城济南到烟台招远市的一家茶园企业挂职。

  “由于我们不懂技术,强行将南方茶树移植到北方,导致茶树‘水土不服’,年年亏本。”茶园负责人董桂萍称,经营10年,亏损2000多万元,茶园成了她的“伤心地”,甚至一度打算把茶树砍掉。而田丽丽的到来,赋予茶园新的生机和活力。

  

  田丽丽博士(左)在烟台招远市的茶园查看茶叶生长。山东省农科院供图

  针对茶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田丽丽对症下药,通过技术改进,让原来5月底采摘的茶树提前至4月初采摘,仅用一年时间,茶叶效益增加10倍以上,村民们都夸赞说“山里长出了‘金叶子’”。

  2020年,山东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三个突破”战略行动,在全省东中西部选择烟台招远市、临沂市费县、菏泽市郓城县3个县(市),投资3亿元以上,选派300多人,把科研人员“赶到”生产的主战场上去,集中探索整县域科技引领乡村振兴的模式。田丽丽就是其中一员。

  他们怀揣着梦想,奔赴基层一线,每天穿梭在山林之间,行走在农业大棚之中,沉浸在与农作物的“对话”里,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临沂市费县胡阳镇“胡阳西红柿”种植历史悠久,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和产业水平的提升,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出现,阻碍了产业发展。

  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郑礼带领天敌与授粉昆虫创新团队来到后,指导村民通过应用熊蜂授粉技术替代激素点花,实现了西红柿自然授粉,极大提升了果实品质。

  “去年普通西红柿一斤卖一块钱,我们的大西红柿卖8块一斤、小西红柿15块一斤,效益提升8~10倍!”盛农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学义欣喜地说,科技的力量让农业有了大作为。

  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李长胜表示,该院将“三个突破”示范县(市)作为科研主战场、主阵地,从学科布局到团队建设,从选题立项到研发推广,更精准地聚焦产业需求、农民需要,让“高大上”的科研更接广袤农田的“地气”,让“科技之光”照亮农村大地。

  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农民朋友,该院还组建了“舜耕科技”服务团,全院23个分团,常年1000多名科研人员深入一线,提供靶向精准服务。

  振“”高飞:体制改革“吃螃蟹” 助力端稳中国粮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感谢农科院的专家,挽救了企业!”提起创业的艰辛,山东启阳清能生物质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阳能源”)创始人胡风杰激动地说,因为发酵等技术难题无法突破,企业陷入“死局”,通过山东省农科院的“揭榜挂帅”,让企业“起死回生”。

  2021年4月,山东省农科院在全国农业科研系统率先推行科研任务“揭榜制”和首席专家组阁制,针对农业“卡脖子”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新兴交叉学科等,主动面向社会公开寻榜、张榜、揭榜难题。

  

  许晓晖博士(右)在启阳能源检查设备生产情况。山东省农科院供图

  启阳能源是一家专注于农牧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开发利用的科技型企业,由于技术工艺选型等原因,企业面临“生死存亡”。山东省农科院畜牧所研究员许晓晖揭榜了该企业的科技难题,提出了全链条系统的优化升级方案,不但解除了企业危机,还在核心的农牧业废弃物处理问题上,为企业找到了既环保科技又持续盈利的新路子。

  为支持许晓晖科研攻关,启阳能源拿出1500万元进行支持。截至目前,揭榜的97项农业产业科技难题项目经费达1.32亿元。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揭榜挂帅制,这是新时代的要求。”在山东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看来,主动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和科技服务方式,不仅有效对接了市场需求,也充分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动力、创新活力,一大批农业科技难题被攻关突破。

  推倒四面墙,迎来八面风。近年来,该院以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率先“破四唯”,全面推动科研体制机制、人才制度、成果转化制度、“放管服”制度等16项综合改革,有效打通了科研和生产转移转化通道,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强自立。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新型弱毒疫苗生产经营权,4050万!”“该疫苗填补了国际空白,仅国内市场规模每年就高达30亿元!”“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这是发生在山东省农科院举办的首届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上的一幕。2020年和2021年,该院连续举办两届农业科技成果拍卖会,敲响了山东农业科技成果拍卖第一锤,为科技成果尽快找到“婆家”、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搭桥建梁。

  目前,该院已构建了纵向联动、横向联通的“省—市—县”三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2020年10月31日上午,山东省农科院首届科技成果秋季拍卖会在济南举行。山东省农科院供图

  唯有改革才能强大。山东省农科院的一系列首创之举、改革政策,是山东增强创新驱动新动能,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强农、绿色护农的缩影。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5.8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89.7%,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有力支撑了山东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为端稳中国粮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今,山东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了突破黄河三角洲战略,开启了黄河三角洲科技大会战,将科技的翅膀精准插向“黄三角”。今后,每年将有20名左右科研人员到“黄三角”工作。目前,首批28名选派科研骨干已到位。他们,将在盐碱地上谱写新时代的“科技兴农”答卷,创造新的农业奇迹。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