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好青年:记陕西科技大学两名优秀学生

10.04.2015  20:58
            在当下网络资讯飞速传播、各种思潮涌动的时代,高校已不可能像过去一样置身于象牙塔内。陕西科技大学该如何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帮助“90后”大学生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榜样的力量永远是无穷的。我们的身边,有他、有她、有他们,一群平凡而美丽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彰显着积极向上、向善、向美和梦想奋斗的时代精神。
刘起:西安好青年


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刘起获得第二届“西安好青年”称号
            当有人还在为寻找兴趣痛苦,他已经在自己喜爱的志愿活动中奉献自己;当有人还在好奇专业所谓何物,他已经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大放光彩;当有人还在为未来迷茫,他已经规划好了自己毕业后的生活。他就是曾获得“中国梦·青年志”第二届西安好青年称号的刘起同学。             刘起,该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化学专业122班的学生,大二曾担任材料该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副团长,现任材料学院学生会主席,曾获得“中国梦·青年志”第二届西安好青年、“第五届高校环保科技创意大赛铜奖”“陕西省环保创意大赛优秀奖”等多项称号。             ——在志愿活动中打头阵。 刘起出生在河北的一个偏远小农村,父母身体不好,家境贫寒。经历寒窗苦读十余载,他考入该校,并很快就顺利获得了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解决了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如家庭般温暖的学校,让他心中燃起了回报学校、回报他人的愿望。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加入材料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团,从一个普通平凡的受助者变为感召他人的施助者。             大一期间,刘起的生活都很忙碌,他活跃在青团组织的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中,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做事踏实认真又善于思考,在换届时毫无悬念地当选为青团副团长。成了志愿服务的“领头雁”,他开始潜心琢磨如何带好这支队伍,用集体凝聚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受益?             在刘起的带领下,材料学院青团针对放学期间学校北门口人流车流量过大、学生交通安全问题突出的状况,在校内开展了交通协管志愿服务活动。此活动坚持开展了两年,深受广大师生好评。当刘起了解到学校周边的夏家堡小学有好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后,立刻组织学院青团计划和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活动。他和其他志愿者一道,经常用自己的课余时间给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辅导功课、聊天,一起做丢手绢、跳房子等充满童趣的游戏,还为他们带去小零食和小玩具。看着孩子们脸上绽放出的天真笑容,他心里也是暖流阵阵。             刘起还带领材料学院各班的团支书去西安市“心心自闭症儿童发展中心”,陪着那些特殊的孩子们度过周末,帮助他们慢慢地学着开口说话,看着他们的脸上重新绽放出如花的笑容。志愿者们不仅对这些可爱的孩子像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样,对待这里的负责人张妈也向家人一样,他们帮张妈打扫卫生、做手工灯笼,让整个发展中心越来越温馨,如家般温暖。除此之外,刘起还组织青团赴蓝田贫困山区支教,参加“西安市斑马线”行动,开展地铁志愿活动等等。在他的带领下,12个团支部建立长期志愿服务点9个,临时志愿服务点10个,志愿活动参与人数多达300人,参与20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3000余小时,为数以千计的服务对象送去了温暖和爱心。材料学院青年志愿服务团也被评为西安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在社会实践中放光彩。 除了参加志愿活动,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刘起在大学里做过各种兼职工作,家教、社会调查员、超市促销员、酒店服务生等,他还卖过小盆栽、车载国旗、电脑桌等,和同学在学校附近开办过“千里马车行”。丰富的兼职经历使得他对象牙塔外的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他日后开展社会实践奠定了基础。

陕西科技大学刘起(后排左三)在研制太阳能净水方案
            从大一开始,刘起就跟随老师对定边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当地由于水源缺乏、居民节水意识淡薄引起水源性缺水,加之由氟、盐分过多引起的水质性缺水,都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看到当地人被氟所害的痛苦状况,他开始思考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这一问题。为了真正能够拿得起、用得好“专业利器”,他跟材料学院研究生李文斌做“关于湿式摩擦材料性能的测试和探索”实验,同时还向材料专业的李翠艳老师学习“汽车尾气PM2.5净化用微纳多级结构SiC/C多孔陶瓷的研制与应用技术”。经过不断的钻研和积累,净化方案的构想在他的心中越来越明晰。             经过一年的苦苦探索和实践,刘起最终和团队讨论制订了太阳能净水方案。之后,他参加了2013年和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及2012年和2013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TOTO水资源小额资助”项目。他任项目队长,负责整体实施和太阳能净水设备的制作、组装和测验。期间,为了做好检测设备净化后的水样含盐份、含氟量的浓度变化的工作,他向资源与环境学院轻化工程专业的丁绍兰教授认真请教环境检测相关知识,并带领团队多次调研及试验,最终研制出切实可行的去盐、氟的净水设备。该项目于2014年第五届高校环保科技创意大赛中获铜奖。不但如此,长期的接触与历练,已让他对陕北产生了深深的情感,他下决心组织青年志愿者扎根这片土地,建立长期志愿服务机制,利用专业知识完善设备,把“去氟”长期坚持下去。
            ——在继续成长中静下心。 2014年5月4日,共青团西安市委、西安市文明办、西安日报社、西安广播电视台、市青年联合会共同主办了西安市第二届“‘中国梦·青年志’——寻找身边的好青年”表彰晚会。刘起获得了“中国梦 青年志”第二届西安好青年荣誉称号。关于此次获奖的心情和感觉,刘起现在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但是却牢牢记得西北工业大学技术部副部长当时对他的教诲:“你能获得这项称号说明你在大学过得比较充实,但是现在大学生太过浮躁,你要能把称号扔下,放低姿态,大学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由于大一、大二一直在忙,刘起没有太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也不是很理想。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他认为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学习放首位,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加入到学生工作中”。目前,刘起经常抓紧时间去上自习,他希望能在毕业之前将自己在学业上落下的东西补起来。             关于未来的规划,刘起也有自己的想法,毕业后去支教一年,继续投身志愿服务的同时,让自己沉淀下来,去思考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继续回到学校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弥补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欠缺。
张陈斌:行善立德彰显雷锋精神 科技创新勇立时代潮头


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张陈斌设计的多功能智能小车研制成功
            他自立自强,曾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他注重创新,积极参加“挑战杯”等科技创新竞赛,获得全国金奖等奖项20余项;他刻苦钻研,参与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等横向项目3项,在中文核心期刊《电力电子技术》发表论文;他热爱科技,共申请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此外,七年来,他热衷公益,累计志愿服务时间2000余小时;组织的众多活动被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他是一名具有志愿精神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他就是张陈斌,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2012级研究生,该校研究生会主席,汇海基金会第四、五、七任理事长。             ——汇爱成海,情满三秦。 “只要人人奉献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自2008年至今七年来,张陈斌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不曾停歇,他组织开展“汇爱李弦”“关爱自闭症儿童”等大中型志愿服务活动80余次,联合西安14所高校开展了“国际志愿者日钟楼环保活动”等校外志愿服务活动3次;组织建立了“陕西科技大学赴山阳县关爱农村自闭症儿童实践团”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2支。其中“赴山阳县关爱农村自闭症儿童实践团队”获得2013年该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称号;建立了“星星残疾人阳光家园”等常态化志愿服务基地4所。这些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间2000余小时,向社会弱势群体捐赠资金超过10万元、衣物达3000余件、书籍8000余册。

陕西科技大学“汇爱李弦”的爱心活动
            2012年2月25日,张陈斌得知李弦同学身患白血病后,他立即组织了“汇爱李弦”的爱心活动。汇海基金会和测控08级学生一起到学生宿舍回收废品,共收集到80000多个瓶子,筹到善款700多元。又连续三天组织了为李弦同学开展爱心接力行动——“汇爱李弦,抗击血癌”的校园募捐活动。他和汇海基金会的同学们积极参与和西安14所高校共同开展的主题为清除古都“牛皮癣”的国际志愿者日钟楼环保活动。活动通过志愿者们清理街道小广告,保护城市环境,呼吁号召市民参与环保事业,共建美好家园。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是什么力量使张陈斌同学坚持从2008年大一开始到2015年研究生即将毕业的七年来一直坚持在汇海基金会做公益事业,使“参与公益、回报社会”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说:“我深深地爱着‘汇海基金会’,正是‘汇爱成海’的团队凝聚力、‘一分一角凝聚希望的志愿心’、人与人之间最初的善念与信任、感恩生活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感,让我七年来不曾放弃自己的‘公益梦’,坚持做一名志愿者。是‘公益梦’让我能一直坚持下来,是汇海人让我一直坚定不移的奉献着”。
            汇海基金会的爱心活动先后被中国青年网、中青在线、陕西省电视台、陕西省教育电视台、陕西省教育厅、陕西共青团、陕西省志愿者网、腾讯大秦网等主流媒体报道30余次。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张陈斌在担任汇海基金会三任理事长期间,使汇海基金会“汇爱成海”的奉献精神发扬光大,汇海人在公益路上一直在行动。每年的学雷锋活动月,该校汇海基金会的同学们都会以饱满的热情与积极的行动弘扬雷锋精神,引导更多的同学加入公益事业的队伍,从而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公德意识,同时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汇海基金会每周都会有志愿者分队到西安市未央区草滩敬老院以及未央幸福护养院慰问老一辈社会建设者,让他们感受到青少年的朝气和社会的温暖。同学们经常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此外,为把爱与温暖送到自闭症儿童的心里,汇海基金会的志愿者们开展了“关爱自闭症儿童”常态化服务活动,每周都会派出一支小分队前往志愿服务基地,西安市自闭症儿童机构——星星残疾人阳光家园。志愿者们坚持与“阳光家园”的孩子进行交流、玩游戏等,试着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同时号召很多人加入关爱自闭症儿童的队伍。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和影响着广大陕科大学子,学校学雷锋、献爱心活动蔚然成风。             ——刻苦学习,自强不息。 张陈斌1989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咸村镇梧桐村大山里的一个农民家庭,家中五口人,全靠父母帮别人采茶维持生计。2008年,他顺利考入该校,两个妹妹也先后就读大学。高昂的费用已经让这个家庭不堪重负,然而雪上加霜的是2009年其父又被查出胃癌晚期,2013年其母也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他曾多次提出退学,却都遭到父亲的责备。父亲的“再苦也要让你读书”话时刻回响在他的耳边,萦绕在他的心头,一直成为激励他求学路上不断进取的精神支柱。同时,为了更好的报答成就自己大学梦的众多爱心人士,大学期间,他一直争分夺秒地发奋学习,寒暑假期间用勤工俭学的收入补贴家里。宿舍二楼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经常能看到他勤奋学习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大二的期末考试中,他以总计八个以上90分的成绩成为专业第二名。2011年11月,获得了研究生保送资格。2014年,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             ——科技创新,放飞梦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大学四年来,张陈斌积极参加“挑战杯”等科技创新竞赛,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在科技创新创业路竞赛上获得全国最高奖。2012年11月,在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上获得全国金奖。当看到同济大学大礼堂颁奖典礼的LED大屏幕上显示着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陕西科技大学”的字样时,他激动的热泪盈眶,和队友们为此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进入大学后,经过半年刻苦的学习,他对电子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一下学期,他参加了第二届“科技创新”竞赛,经过反复的实验,进行机械结构设计,各个模块电路设计,进一步克服驱动、检测等相关方面的问题,经过四个多月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他的作品“迈步向前的蟋蟀”获得二等奖。自此,他更加痴迷于电子设计。在实验室里,每当他拿起电烙铁时,闻着松香的气味,心里便觉得踏实,他感到从未有过的一种科技创新的欲望和冲动,他知道,他会沿着这条科技创新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也绝不回头。2009年,他组队参加学校第三届“科技创新”竞赛,他每天和队员们坚持在实验室工作13个小时以上,讨论每一个模块的电路设计、运放的调节、控制器的调试,作品“基于数模电制作的循迹、蔽障、电子跟踪多功能智能小车”获得本次大赛唯一的特等奖。2010年,他参加陕西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过多次改良后的“基于数模电制作的循迹、蔽障、电子跟踪多功能智能小车”最终获得陕西省三等奖。2011年9月,他参与黄建兵老师的太阳能隧道照明系统的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设计、调试、安装,该项目在2011年10月完成测试安装工作,并实现远程GSM短信控制,最终该太阳能隧道照明系统在安徽玉台山隧道成功通过验收。看到研究成果应用在生产实践中,他亲身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神奇力量。             创业是青年人追逐的梦想。“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是由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联合举办的大学生最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以“倡导创新精神、营造创业氛围、促进成果转化”为宗旨,从1999年开赛以来,在全国高校掀起了一阵阵激动人心的创业热潮。2011年12月,他和同学组队参加了“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创建了“3电信+3管理+1设艺+1外传”的学科交叉、优势互补的竞赛团队,认真撰写商业计划书、几十次修改答辩PPT、上百次演练答辩技巧。团队作品《西安天e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得陕西省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12年11月作品进入了全国最终答辩。11月23日,团队作品获得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在研究生期间,他主持的《移动助理机器人》项目获得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三等奖,他还参与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010ZKC04-06)“高性能新型软起动器研发”、西藏农牧学院“太阳能隧道照明实验系统”等横向项目3项,在中文核心期刊《电力电子技术》杂志上发表《一种基于正弦波电压空间矢量的新型软起动器》论文一篇,申请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即将离开大学校园踏入工作岗位的张陈斌,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说,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志存高远,自觉肩负起科技兴国的历史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责任编辑:徐绒绒)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