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变化悟思想——“温暖的回响”融媒体系列报道·一线记者谈体会

16.05.2023  10:04

  记者付玉玮(右)在二〇五所社区采访志愿者宋平安。

  记者段承甫(左)在杨家沟革命旧址采访。

  记者赵杨博(左)在照金红军小学采访。

  记者王姿颐(右)在杨家岭革命旧址采访。

  记者陈宏江(中)在梁家河村窑洞车间采访。

  记者李旭佳(左)在绥德县郝家桥村采访。

  记者陈志涛(左)在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采访。

  记者王晨曦在柞水县采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

  记者沈谦(左)在陕汽总装厂采访。

  记者郭诗梦(右)采访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韩锐。

  记者李静茹(右)在西安光机所采访。

  记者赵茁轶在西安城墙下拍摄照片。本版照片均由本报“温暖的回响”融媒体系列报道组提供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付玉玮

  在二〇五所社区,我跟着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走街串巷、入户探访,看到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完备、服务项目多元,中医馆升级为2.0版,中药房、煎药室和40余台中医治疗仪器一应俱全;看到在“红石榴驿站”“民情恳谈会”等便民议事平台,群众困惑有人解、群众意见有人听;看到社区工作者躬身实践,让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融入社区治理实践,全心全意为居民办实事,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这里扎根、开花、结果。

  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者,我将继续向下扎根,深入群众,践行“四力”,时刻保持对脚下土地的敏锐感知,保持与群众的情感共振;向上生长,扎扎实实练内功,用心用情记录好三秦大地上每一个为高质量发展而奋力拼搏的生动故事。

   俯下身子向群众学习

  段承甫

  如何通过小切口反映重大主题?在米脂采访,我时常思考这个问题。

  清明前后,春雨未歇,高西沟村不少果农仍在地里拴袋、拉枝。71岁的高治玉裤脚沾满泥、脸上绽放着笑容:“雨水充足,10亩苹果能有好收成!”勤劳,最能代表高西沟人。

  79岁的老党员常锦栋告诉记者:“高西沟的变化是党支部带领群众一点点干出来的。”四任班子三代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战斗堡垒。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60年前的高西沟是如此,现在亦是如此。这也提醒我,脚下沾满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肩上就有多少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俯下身子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讴歌,生动展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和伟大成就,做一名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赵杨博

  从红色热土照金,到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延安,我一路行走,一路采访,一路感悟。在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坚定信仰守初心。

  在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我看到革命老区人民发扬革命精神,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用好盘活红色资源,过上了幸福生活。照金的发展之路,让我们再次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那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浩瀚丰富的展陈中,我细细品味信仰的味道,努力在这本厚重的大书中探寻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收获满满。

  红色故事是生动教材。作为青年记者,我们要把红色精神转化为前进动力,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与作风

  王姿颐

  在此次“温暖的回响”系列报道中,我先后参与了杨家岭革命旧址和延安中学两个地方的报道。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它们之间产生了有趣的互动。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延安中学“一体四翼”素质教育实践体系实施的“第二课堂”,延安中学是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的“红色育人实践基地”。双方联手讲好杨家岭革命旧址的故事,以红色文化滋养青少年,用延安精神培育听党话、跟党走的时代新人。

  延安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这里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我将牢记这次经历,在以后的新闻工作实践中,找准新闻宣传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用心用情讲好三秦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故事。

   在厚重的黄土地上践行“四力

  陈宏江

  这些年,延川县梁家河村和安塞区南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成为产业兴旺、生活富足的典型示范村。

  村子的变化、村民幸福的样子,令人欣喜。靠啥?借着此次“温暖的回响”系列报道采访之机,我跟随同事向农民朋友请教,深入学习,深刻感悟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必须脚踏实地干好眼前事。”“苦干实干,才能过好光景。”村民们朴实的话语,让我深受启发。时代在变化,吃苦耐劳的好传统没有变,依然是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法宝”。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年轻记者,在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我汲取到更多养分。践行“四力”需要实干作风,唯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笔下才能铺展芬芳。

   将新时代的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李旭佳

  “姑娘,你知道调查研究的内核是啥?”“你晓得非遗传承中最大的难题是啥?”……此次采访,我遇到很多“考题”。发问者,是我的采访对象,一群普普通通的农民,同时,也是我最直接的学习榜样。

  告别了“吃白洋芋叶子、柠条花”的苦日子,郝家桥村人以敢为人先的锐气蹚出一条“红色教育+干教培训+三产服务+果蔬产业”的新路子;告别了“断层”的传承危机,绥德县在传承上“动脑筋”、创新上“做文章”,让民间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这些生动的实践故事,是踏泥泞、听真话、察真情得来的答案,也是作为党报记者的我在采访中收获的“无价之宝”——只有把采访工作做深做实,才能将新时代的好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持续书写实干担当的奋斗故事

  陈志涛

  此次走进蒋家坪村,恰逢春茶采摘的“前夜”。全村老少早已做好了准备,对即将到来的旅游高峰满怀憧憬。毫无意外,他们稳稳地迎来了一个收获的春天。而在锦屏社区,人们奋斗的姿态、开怀的笑容,共同构成了安居乐业的美丽图景。

  在蒋家坪村,我看到了敢想敢干的奋斗者。经过多年经营,蒋家坪村一点点将茶园做大做优,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在锦屏社区,我看到了安定祥和的幸福画卷。经过有效治理,群众在社区找到归属感,全面融入新生活。

  随着采访的深入,三秦大地干部群众矢志奋斗的身影愈发动人。唯有沉下心来,在基层一线练就扎实的社会调查本领,才能真正做到反映群众心声、讲好陕西故事。

  在奋斗一线汲取精神力量

  王晨曦

  这几年,金米村变化很快,村子的产业越做越大,环境越来越美,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在这里,我看到了村民的多重身份。面对土地,他们是勤劳质朴的农民;面对游客,他们是农家乐店主、木耳销售员;在菌包厂里,他们是技术工人;在美丽乡村的生活中,他们是徜徉在绿水青山里的幸福人儿。

  金米金米,现在有金又有米。从一个基础差、环境脏乱的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产业村、生态村,正是凭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金米村才完成华丽蝶变。

  金米的故事在不断续写,在今后的采访中,我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用脚步丈量大地,持续关注基层群众身边点滴变化,记录接地气、有温度的动人瞬间。

   不遗余力谋创新

  沈谦

  企业唯有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创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抓住机遇,并为自身发展创造出机遇。这是我在陕汽总装厂采访中最深刻的感悟。

  3年来,陕汽不负嘱托,结合自身的发展模式、业态、技术和产品,开展了全方位的创新,创建新的机制、开发新的技术、研制新的产品,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陕汽重卡不仅在国内销售势头良好,还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陕汽积极为员工搭建创新平台,鼓励创新。专业科技人员在研发领域如鱼得水,一线员工也心系创新施展才华,形成了全员参与创新的良好氛围,大家在求新求变中感受工作的快乐。这段采访经历激励我在新闻工作中也要坚持创新,用手中之笔不断书写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

  勇担新闻使命不负青春韶华

  郭诗梦

  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科研成果陆续落地,优秀人才不断涌现……三年来,西安交大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挖掘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践行西迁精神,争当西迁精神新传人,突破大学“围墙”主动融入社会,为企业解决关键领域存在的难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也应当在工作中怀揣远大理想,勇担新闻使命,不负青春韶华,不断传承和发扬西迁精神,坚持听党话、跟党走,深入群众、践行“四力”,沉下身子到基层,采写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作品,真正做到传播好党的声音、反映好群众呼声,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李静茹

  8年来,西安光机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跑出了“西光速度”,以“国家队”的使命担当,持续在基础研究领域、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等方面贡献着力量。

  此次采访经历让我收获颇多。采访中,我感受到西安光机所科研团队的全情投入、创新奋斗。他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用智慧和付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未来,我要善于创新、勇于求索,深入基层挖掘一线工作者身上的亮点,找准独特的视角,用好手中之笔,写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

  守正创新奋发进取

  赵茁轶

  在这次采访报道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代代“城墙守护者”的坚守与创新。从城墙本体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扎实推进到老菜场、护城河等一系列周边设施的改造;从延续三十余届的城墙灯会到“盛唐天团”“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等一系列西安城墙IP的深入人心,“城墙守护者”正在以更高的标准、更新的理念、更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到城墙上来”的殷殷嘱托。

  “城墙守护者”这种守正创新、奋发进取的劲头也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加努力。未来,我将牢记此次采访经历,走进现场、沉到基层,用好手中的笔,走好脚下的路,提高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作品。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