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我省被评为2014年度优秀等次

10.02.2015  07:38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承载中国人百年梦想的南水北调工程取得了又一重大成果。我省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区,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履行“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重大政治责任,按照“循环、集中、工程、补偿、问责”的工作思路,全力加大汉、丹江水质保护,圆满完成了通水前后水质安全达标的阶段性目标,为顺利通水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评为2014年度考核优秀等次。

  坚持改革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省委书记赵正永多次对南水北调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省长娄勤俭年初主持召开了全省南水北调工作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全年任务,副省长祝列克多次听取水质保护工作汇报,并提出明确要求。省市也加强了组织领导,省上配备了南水北调办专职领导,健全和完善了陕南三市南水北调工作机构。进一步夯实工作责任,对陕南市县政府南水北调工作进行专项考核。创新工作方式,陕南各市县将水质保护作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加大与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工作的有机结合和统筹推进。

  坚持项目带动,治污防污体系逐步完善。全力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进展加快。截至2014年底,我省列入《规划》中的水源保护与污染治理项目在建率为81.5%,投资完成率达85.8%。陕南县(区)级以上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均已完工,实现了全覆盖。加大环保力度,治污防污体系日趋完善。省政府制定了《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方案(2014-2017年)》,颁布了《汉、丹江流域(陕西段)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限值》,实施了《陕西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监测方案》,建成并运行了市级水质监测网络平台。对重要流域和重点控制单元建立“河长制”。通过加快治污防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有效保护了水质。2014年汉江、丹江出省境水质分别稳定保持在Ⅱ类和Ⅲ类,主要入库河流水质符合水功能区要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年均浓度始终保持在Ⅱ类水以内。

  坚持标本兼治,循环发展统筹推进。陕南三市循环产业核心区和县域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色食品、中药材、旅游等“一县一产业”发展壮大,航空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太阳能光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现代循环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大力实施汉丹江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824平方公里。加快推进陕南移民搬迁,26万户、90余万人已实现搬迁。加大对迁出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水源涵养功能明显改善。2014年,陕南三市实现生产总值2247.32亿元,增长11.4%,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连续6年超过全省平均增速。

  坚持协作配合,工作合力持续增强。深化陕西省和天津市合作交流,正式启动津陕对口协作,积极开展对接,促进区域合作发展。天津市对口协作陕南三市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已获批复,确定了2014年度对口协作资金规模和项目计划。省级各部门围绕自身职能,加强协调配合,积极争取资金,不断加大对南水北调工作的支持力度。陕南三市切实履行南水北调工作主体责任,采取有力措施,主动推进和落实水质保护工作。加强与省内外宣传部门和媒体联系,支持和配合中央媒体和受水区的省市媒体来我省的各项采访报道活动。组织拍摄制作了陕西省南水北调水质保护和水源涵养专题片,与省内主流媒体策划了《保生态送清水陕西在行动》等系列报道,宣传我省生态建设和水质保护亮点,为顺利通水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