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商南搬迁移民新生活

17.12.2014  21:34

商南县清油河镇农民赵贵军从高寒边远的峡联村唐家岔组搬迁到河东移民小区后,借助5万元小额信贷资金种植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年收入4万多元,不但还清了建房借款,还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户。

河东移民小区规划安置移民345户,主要是2010年“7·24”特大洪灾受灾户,目前一期、二期255户已搬迁入住。在搬入新居的同时很多农民没有了土地,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导致8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新成立的柳林移民新村党支部与县镇人力资源部门联系,邀请技术人员对留守妇女开展刺绣、烹饪、销售、电子元件制作等技能培训,目前小区里有10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制作手工绣品,月收入1500元。

在商南县,赵贵军只是“移民”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2013年,商南县采取集中安置、城镇安置、多层以上安置等形式,共搬迁安置民众3500户1.3万人。当地政府不仅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还拓宽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在距离商南金丝峡景区不到两公里的庙台子村,有个漂亮的移民安置点,这里住着从附近山里搬来的32户人家,每户人家都经营农家乐。今年56岁的吕宏喜不仅经营农家乐生意,而且还销售当地产的水锈石。老吕告诉笔者,他们家是去年6月从山后的落花沟村搬来的,新房一共三层,一楼用来卖水锈石、供游客吃饭,二楼三楼都是客房,农家乐和销售水锈石两项加起来纯收入已经接近3万元了,如今生意越来越红火。吕宏喜说:“在自己的房子里边做生意,可以说多少人是梦寐以求的,但是多少人没有这个条件,共产党现在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平台,说实话,咱应该甩开膀子干。

商南县属于土石山区贫困县,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2011年实施陕南移民搬迁以来,商南县按照“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和产业支撑”三位一体模式,依托景区、园区和城镇,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富水、试马、过风楼、金丝峡等5个镇为重点的集中安置格局。三年来,共实施移民搬迁7800户,其中建集中安置点86处,安置6396户24148人,集中安置率82%,让近3万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湘河镇莲花街移民小区住户孙培龙姊妹4个,他家原先住在大山里头,出山还要走很长一段山路。在陕南移民搬迁工程的扶持下,孙培龙于2011年从地处偏远、居住条件差的魏家台镇大泥池村葫芦岩组搬迁到现在这个干净整洁、美如花园的湘河移民小区,建起了使用面积达22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与小区90多户移民和谐共处,共享移民政策带来的幸福,彻底实现了“安居梦”。他母亲开了个小商店,自己出外打工。去年9月,小伙孙培龙有幸作为商洛唯一一位陕南大移民中移民的身份,和妻子王瑞参加了《星光大道》“ 陕西 娃”幸福之旅活动,把陕南移民搬迁后的幸福生活告诉了毕姥爷,告诉了全国电视观众。“感谢政府移民搬迁,我找到了心爱的姑娘。镇上旅游开发要是搞起来了,将来再办个农家乐,我和妻子就不用出门打工了。”说起将来的打算,结婚不长时间的孙培龙满怀期待和憧憬。

农闲时我在小区内打打零工,每天能挣100元左右。农忙时回家搞收成。”46岁的杨兴明是过风楼镇龙山移民新区一期入住的搬迁户,他从该镇水利沟村搬迁到此,他以前在外地的矿山打工。近年来过风楼镇工程项目多了,很多人像他一样返乡回流,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创收,又能照看家人。

今年以来,商南县按照“三集中(向县城集中、向集镇集中、向园区集中)、三为主(集中安置为主、城镇安置为主、楼房化安置为主)的原则,围绕“1513”工作布局(1个中心、5个重点镇,辐射带动全县13个镇),投入资金3.3亿元,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0个,完成移民搬迁2200户8400人。上半年所有安置户房屋建设工程已全部启动,开工率100%。

未来几年,全县按照“一次规划、逐年搬迁”的思路及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十年规划、“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县城移民安置小区、集镇“三位一体”移民搬迁安置新区和农村移民安置社区三个模板建设,力争到2015年完成移民6.3万人、2020年底完成移民9.34万人的目标。

据了解,2011年新华每日电讯以《陕南大移民工程正在推进中》为题,报道了商南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好做法。2011年度、2013年度商南县被省政府评为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