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孔子怎样说“言语”

01.04.2015  15:10

  研究语言,人们首先要问:语言在哪里?语言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从使用语言的人嘴里感受到,社会上找不到一个存放语言的仓库,找不到语音、词汇、语法存放在甚么地方。

  孔子十分重视语言的话题,但全部《论语》只谈“言语”不谈“语言”。我们知道,孔子学说的主要部分是仁学理论、礼学规范、人伦思想、教育主张;说到语言学,孔子是把对言语运用的观点用到做人处事、从政兴邦上面。学生在课堂上向我提问:能不能给孔子安上“语言学家”的名号?我十分肯定地回答:即使按今时今日的语言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孔子都称得上是伟大的语言学家。

  孔子绝不抽象地说语言。据业师杨伯峻教授统计,《论语》书中不见“语言”这个词儿,“言语”也只用过一次,“”字出现十二次,“”字频率高达一百二十六次。孔子给学生开设过四门功课,四科之中,“言语”占据重要位置。这四科的名目及其优秀的学生是:“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文学:子游、子夏。”(先进)按照今日的理解,言语科类似外交辞令学、行政语言学,其目的是教导学生采取不同的语言形式应对不同的交际对象,特别是要满足外交场合的需要。

  “言语”与“”紧紧相扣,“”需要“言语”来体现,“言语”是实现“”的必备手段;孔子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交际环境变换不同的言语手段,配合相应的举止仪态。例如:“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孔子主张“复礼”“归仁”(颜渊),提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目标。在孔子看来,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必须以“”为手段,从“正名”做起。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因此,《论语》在很多地方记述或论证“”与“”的关系,例如“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子路);特别指出运用言语必须根据具体的语境“约之以礼”(颜渊),孔子明确提出“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特别提倡“言而有信”(学而)。但他又不是盲目地只凭“”而信人、举人。

  他警告人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要拿捏得好,只有智者做得到,他接着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

  “慎言”的主张就是这样提出来的,形成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君子一言以为知,君子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子张)又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他主张做了再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极力提倡“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进),指出“仁者其言也讱”,因为只有仁者才会懂得:“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在孔子的观念中,“”与“”几乎不能分离:“刚毅木讷近仁”。(宪问)极力倡导“慎言”,自然极力反对“巧言”。《论语》痛斥“巧言乱德”(卫灵公),“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孔子不仅厌恶巧言,而且“耻之”:“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卫灵公)

  在语言学理论建树上,孔子的“辞达”论、“雅言”论也都十分重要。学人皆知,《论语》有句名言“子曰:辞,达而已矣。”(卫灵公)辞达论的精髓是:言语的功能在表达思想,而不尚富艳之工。一部《论语》,不知有多少名言警句流传下来!例如开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俗得如今日的白话。至于雅言,《论语》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孔子的这些精辟见解因篇幅限制,不能多说了。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论语》开创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先河,也给祖国的语言宝库增添了不少闪光的珠玑。(摘编自澳门日报 作者:程祥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