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长带着蚕宝宝逛丝博会阐释丝路文化精髓

23.05.2015  02:55

三秦网讯 (许兵 本报记者 阮班慧)5月22日上午,石泉县长周耀宜和副县远程达斌带着一群从“丝路之源、金蚕之乡”——石泉来的蚕宝宝们亮相丝博会,虽然这些小精灵们是第一次来到 省城,但她们一点也不怯场,她们在会展中心优雅的吃着桑叶,俨然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一时间这些来自石泉的小精灵们成了丝博会上的大明星,与会记者和市民 们纷纷拿起手机、相机争相拍照。在蚕宝宝的身旁,石泉的工作人员们展示出了蚕茧,蚕丝,精美的丝织品,周县长说:“我们带着富有灵气的蚕宝宝来上丝博会, 主要是想让逛丝博会的中外友人们能够形象生动的了解,从小小的蚕宝宝到精美丝绸是一个怎样复杂而美丽的传奇,这其实是一个奉献和牺牲的艰巨历程,她就象古 老的丝路文化一样,给我们阐释的是一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不怕牺牲的伟大民族精神。

“石泉县兴桑养蚕起源于西周时期,距今有2700余年的历史。1984年12月,在石泉县池河镇谭家湾村(原子午道)出土了西汉时期皇帝褒奖蚕桑生产大户的御赐奖品—— “鎏金蚕”,经国内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国内还是首次发现,且仅此一条,弥足珍贵,现珍藏于陕西省 历史博物馆。由此见证了石泉县悠久的兴桑养蚕历史及浓厚的蚕桑文化底蕴,故石泉县被誉为“丝路之源、金蚕之乡”,源远流长的石泉蚕桑通过古丝绸之路,成为 最早传播中华文明、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这足以说明早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深受西域各族人们欢迎的丝绸主要来自今天的石泉,所以我们今天对丝绸之路追根溯 源,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可以很自信地说丝绸的源头在石泉,石泉的丝绸对丝路文化功不可没。”副县远程达斌说。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市西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距丝绸之路起点长安140公里,是西北蚕桑第一大县,国家新型优质茧丝 生产基地和国家级蚕桑标准化示范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以来,石泉县全面推进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战略,在推进转型升级、规 模扩张的同时,与西北农林 科技 大学、 安康 学院联合共建蚕桑产业试验示范基地,全县现有高标准优质桑园10万亩,年养蚕10万张,产鲜茧4500吨,现有茧 丝绸加工及副产品开发企业13个,已形成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收烘缫丝、织绸制衣及副产品开发一体化、产学研一条龙的完整产业体系,现代工艺结晶的蚕丝 制品和鎏金蚕工艺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

据悉, 本次丝博会会上,石泉县制作了精美的“丝路之源、石泉十美”展板在展馆内巡展,该县还依托区域资源优势,组织了天成丝业、博硒科技、鬼谷子食品、金州农 业、双环锻造等多家企业参展,还专门设立了丝绸服装、富硒食品、装备制造产品展位,所展出的蚕丝被、丝巾、富硒桑葚酒、黄花菜等产品,受到参会客商一致青 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