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蓝天折射古城发展新风貌

25.12.2014  10:56

西安日报 今年夏天,古城西安曾多次出现一连数日的“蓝天白云”美景,诸多市民通过社交软件“”出美丽图景……随着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今年以来,人们发现这座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也更加清新了。

  转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发生了转变,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治污减霾、“八水润西安”、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使上述工作成效显著。譬如:自3月份起,西安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已连续9个月退出了后10位;全市目前已建成并投运污水处理厂21座,总处理能力190.1万吨/日,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3.5%和76.5%……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明显感受到了身边的变化,“碧水蓝天”折射出了古城发展的新风貌。

  “八水润西安

  向生态型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这样的理想愿景如今已初步实现。2014年是“八水润西安”规划实施的攻坚之年,我市相继建成了一大批水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河流治理工作全面展开。渭河西安段、黑河平原段等完成全部堤防建设,新增生态水面955亩,浐河成为城市东部“城中河”,涝河户县县城段等加快实施,石川河阎良城区段等治理工程启动,清河航空工业组团段等完成治理规划……特别是今年“五一”期间,护城河建国门到朱雀门试验段水上游览示范区建成开放,使城墙南门区域更为靓丽。

  为确保“八水润西安”目标顺利实现,我市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对各责任部门规划任务实施情况进行目标责任考核,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1年来,我市新增城市生态水面面积3108亩、湿地面积6506亩。截至目前,“八水润西安”共计新增生态水面面积6750亩、湿地面积1.46万亩,提前1年达到“三年效果初现”的规划目标,“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初步实现,西安向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再进一步。

  呵护秦岭北麓

  多措并举使一城山水焕发新生机

  加快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西安正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目标的实现。今年,市秦岭办研究制定《2014年—2016年秦岭生态保护区项目实施计划》,将通过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公共服务等四大类工程,进一步加快并深化地质灾害防治、珍稀动植物保护、河道综合治理、古镇恢复等工作。今年以来,市秦岭办进一步理顺保护管理体制、加强项目管理、强化执法监管,推动沿山路绿化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等建设,使区域生态、旅游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人们发现,秦岭北麓更加靓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一城山水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年,秦岭北麓违法建筑拆除工作备受关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现场检查整治情况并提出明确要求。在做好违法建筑拆除工作的同时,秦岭北麓各沿山区县加强对相关区域群众的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深入理解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熟悉保护秦岭的法律法规并使之深入人心,营造人人知法、守法的良好环境,对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铁腕治污减霾

  紧盯源头让“六大领域”治理齐见效

  治污减霾,是西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从“治污、压煤、抑尘、减排、增绿、禁烧”六个方面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今年,西安燃煤锅炉拆改任务为464台,截至目前已超额完成任务;我市渭河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氨氮浓度已低于30毫克/升、1毫克/升,达到“渭河三年变清行动”省考目标要求……一连串的数字,印证了铁腕治污减霾取得的实效。

  为了把各项举措落实到位,我市进一步强化考核追责,制定了治污减霾、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等5个考核及责任追究办法,每月对区县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大气环境实施考核。与此同时,我市还强化了环境执法监管,环保、建设、城管、市容等部门组织专职执法人员,紧盯重点领域,加大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每月对重点污染源实施现场检查,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为西安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