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痴心探古镇 一腔碧血铸镜头 ---走近著名摄影人 董科敏

12.02.2019  14:11

  “看到董科敏拍摄的古镇作品,我们仿佛回到了家,回到了整个民族暌违已久的外婆家、奶奶家、姑姑家和舅舅家。这些沉淀着祖辈智慧的生活地、文化地、生态地和留守地,就是我们的精神坐标。不懂得尊重它们、珍惜他们和保护它们,物质收获再多也会没有底气、没有根。

  “董科敏”在圈子里名气不大,但是提起董克却早已声名在外。朋友说董克很“”很“”,这个“”和“”用两个20来描述:用20多年的时间,累积拍摄20多万张古镇村落文化遗存资料,遍涉全国百余座偏远村镇。

  

  2017.9.19-23应英国威尔士圣大卫三一大学、威尔士布雷肯市立图书馆邀请,举办【地气】董科敏中国西部乡土摄影作品交流展及讲座。

  二十多年来,董科敏凭着对历史文化、乡土风俗的热爱,利用一切假期,执着地走访、拍摄、记录一座座古镇村落,这是一件整理遗失的文明与时间赛跑的事情,在大举推进城市化的今天,在一个个国际化大都市遍地开花的中国,这何止是一份文化自觉,更是民族精神的担当,因此这份“”就有着特别的意义。

  有人说“失去的东西就不要再回头去寻找了”,然而董克敏却按奈不住“为后人留点乡土的记忆”的念头,按柰不住“我们从哪里来的”叩问,一次次地苦行追寻。二十年如一日,不辞劳苦,克服资金、时间、交通、设备等等一系列困扰,一次次远行——从一个毛头小伙子,干成了眼前这个半大老头。他在与城镇化进程“抢镜”,常喟叹“古村镇走得愈快愈远,我还得加快啊!”他用镜头记录我们的来处,那方乡土家园,他将镜头聚焦正在消逝的人文民俗和民居,那时的华彩——20年奔走累积拍摄了20多万张大江南北古镇文化遗存资料。读图已经流行多年,但是一定只有好的摄作品,才能呼唤出你我情感世界的喜怒哀乐,有悲苦也有希望,有感动也有遗憾,有品质的作品不仅是为了欣赏,更重要的是镜头背后的故事和思考。不难理解,他是用自己的方式呼号,尽其所能唤醒世人对这些民族精神坐标的眷顾与审视。

  

  2017.9.22.英国威尔士布雷肯学院

  苦心人,天不负。正是这份“”和“”,他的摄影和他的“古镇”得到国内外业界的侧目:画册出版、国内外影展、多种专题交流,他携着古镇村落的青苔泥土,从乡村走上美英等国的大学讲堂,与世界分享中国古镇村落透射出的人文与自然共生、祥和、安宁、纯朴至美的气息,探究我们生命里守望着的精神家园。

  他,为国内摄影同行赢得荣誉。

  2017.9.25.英国斯旺西大学艺术学院应邀交流

  董科敏祖籍山西黎城,现居西安。1963年5月出生于河南信阳,1989年毕业于西安政治学院,后研修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习。高级工艺美术师,西安古镇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理事,中国古镇专题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会员,华夏文艺出版社名誉社长,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名誉主席。

  2004年,董科敏主编“中国古镇西部行”丛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4年6月,董科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地气》中国乡土摄影作品展,乡土摄影走进文化庙堂。

  2016年2月11日~25日,墙内开花墙外香,“地气”~董科敏中国古镇摄影作品交流展及讲座在美国威廉帕特森大学举办,其中15幅展品当即被该大学中国艺术中心收藏。

  2017年9月19~23日,《地气》董科敏中国西部乡土摄影作品交流展及讲座,应邀在英国威尔士圣大卫三一大学、威尔士布雷肯市立图书馆举办。

  2017年9月23~29日,应邀访问英格兰赫里福德大学艺术学院、英国威尔士布雷肯学院、英国斯旺西大学艺术学院、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举行一系列交流及讲座。

  

  在英国【地气】董科敏中国西部乡土摄影作品展期间交流会

  2017年6月,《地气》董科敏中国西北乡土作品集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8年元月,《地气》~董科敏中国西北乡土作品集一书被中国十大图书馆典藏。

  二十年脚踏实地的奔走终有回响!不敢窥视司马迁遍走南北铁笔著书,还好我们有董科敏这样的西北“”汉子,他在用镜头叙写民族的传说。他们的历史背景、记叙手段和方式迥异,但是终极内心追求却何其相似!

  问及董科敏以后的打算,他质朴地说:“拍摄古镇这事儿还没完啊!看,生命尚未老去,事业正逢佳期!””(记者郭曼丽)

编辑: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