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召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工作座谈会

29.01.2016  11:34

  2016年1月8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在北京召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工作座谈会。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陈传宏司长、孙成永参赞和国家文物局科技司罗静副司长等领导出席会议,来自中科院、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和陕西、山西、甘肃等地方的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基础上,由国家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历史与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自2004年正式启动以来,科技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启动了三批研究项目,组织国内外50多家高水平研究机构的1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研究。座谈会上国家文物局罗静副司长系统的回顾并总结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来取得的成就与建设经验,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阶段取得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实证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形成了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传统考古工作相结合,多学科联合攻关、协同研究的创新研究机制与模式,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有关专家结合自己考古工作实践,研讨了10年来参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心得和体会,认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取得重要学术进展的同时,我国学术界在文明起源研究领域初步建立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联合攻关的研究方法,整体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并建立了一批行业重点科研基地,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步入国际学术舞台,成为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的一支研究力量;一致建议“十三五”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支持。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有关同志参加了座谈会。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