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图书阅览室开办少人问津 怎样走进居民生活?

28.02.2015  10:18

    为了丰富小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西安很多社区都建起了图书阅览室。记者调查发现,这些阅览室藏书种类也不算少,但相比一些大型书店、图书馆的热闹,社区阅览室却显得比较冷清,前来借阅的人屈指可数。

     社区图书阅览室方便居民学习 开办几年却少人问津

    上午11点多,在西安天坛路社区图书阅览室,记者看到整个阅览室里只有刘女士一个人在读书,她告诉记者这趟她是专门为孩子来的。

    西安市天坛路社区 居民 刘女士:我娃刚好上高三了,今天过来看这个书,里边有一段关于放松的知识,因为我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想看看对娃有没有啥帮助。

    因为阅览室的图书不能外借,刘女士不得不专程做笔记,再拿回家慢慢琢磨。

    刘女士:当然借方便了,在家有时间就看么,在这有时候不是受时间限制么。

    西安天坛路社区 图书管理员 王仙茹:因为以前外借过,但是你催打电话,催把他书还回来的时候他说他找不着书了,牵扯到这种情况。

    图书管理员告诉记者,虽然有上千册图书,但由于图书不能外借,再加上他们的作息时间与居民的作息时间基本重合,所以平时来看书居民并不多。

    西安天坛路社区 图书管理员 王仙茹:咱平时呢,大概一天就是两三个人,咱如果搞活动,比如科普大讲座,还有咱们口语学校的、驻地单位师生过来的话,人就多了。

    同样,在有3万多居民的西安明德门南区社区,社区主任李拙成告诉记者,他们社区图书阅览室从2009年开始对外开放,现存有文学、养生、童话等各类书籍700多本。为方便居民阅读,阅览室图书可以外借,可即使是这样,前来读书、借书的居民也不算多。

    西安市明德门南区社区 主任 李拙成:咱们一直采取可以外借的形式,只要交50块钱押金,办理一个图书证就可以把书带回家去看。来咱们这里只读书不借书的人每个月大概五六个的样子,也不是非常的理想,外借每个月十来个人。

     社区图书室怎样走进居民生活?

    记者调查发现,西安一些社区的图书阅览室藏书种类、数量并不少,阅览室的空间也足够大,可每天前来光顾的居民却屈指可数,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另外,社区图书阅览室还要做出那些改变,才能更加吸引读者呢?

    采访中,一些小区居民告诉记者,他们并不知道社区有图书阅览室,所以从没有去过。还有一些小区居民表示,平时比较忙没时间读书,周末社区图书阅览室又不开放,所以学习一般都在家或单位。

    小区居民 王女士:我没去过,因为啥呢,我不知道那有个书店(阅览室),你们再不说我还不知道呢。

    小区居民 孙女士:一是我觉得它这个图书的话,可能局限性大一点,再一个就是可能针对小孩这方面的东西可能少一点,因为现在电子产品比较发达嘛,现在上班的人一般工作都比较忙,平时可能电子产品阅览得比较多一点。

    记者调查发现,社区图书阅览室存在开放时间短、采暖降温条件差、专业性藏书少等短板,但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读书,一些社区也正在寻求改变。

    西安市天坛路社区 图书管理员 王仙茹:咱一年有12次的科普讲座,每次科普大讲课,来的人会比较多,科普讲完之后,居民就回到这里来看咱们的书,比如说今天讲的是怎么做菜,他就会翻那方面书。

    长安大学社会学教授戴长岐告诉记者,如今人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视、电脑、手机的碎片化、任意化学习,这也是小区居民不愿意去社区图书阅览室的主要原因。他表示,社区图书阅览室如果想要吸引读者,需要更加专业,更加有针对性。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学教授 戴长岐:说得具体一点吧,寒暑假到了,孩子拿着学校布置的作业,想找一些资料完成,但是社区图书馆不提供,甚至说社区服务的时间和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是同步的,这个不对。

    戴长岐同时表示,社区图书阅览室还应该与外界加强互动和交流,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学习。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社会学教授 戴长岐:我觉得应该依托陕西省图书馆,包括西安市图书馆这些大的公共平台和社区之间形成一个互动,就说我们社区图书资料的管理和开发。聘请一些名人、社会的名流来做一些报告,做一些学术演讲,包括课外的功课辅导、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