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花开遍田间地头

23.12.2014  11:42

      初冬时节,江淮大地上已感觉到冬的寒彻。“这地里的乌菜长得比花都漂亮,真让人食欲大振!”在合肥包河区大圩镇的一块菜地里,整齐成陇的各色乌菜丝毫不惧寒风,像花一般争奇斗艳,也感染了在此进行项目验收的安徽省科技厅和农科院的专家们。

      日前,科技日报记者随同安徽省科技厅农村处调研采访,从淮北到江南,所到之处,时刻能感受到科技对农业——这一最传统古老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对普通农民的巨大影响。

      中国菜地里应当长中国菜

      在大圩镇的“安徽特有蔬菜遗传资源挖掘利用”项目验收现场,安徽农科院园艺所张其安所长告诉记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乌菜、苔杆、萝卜等安徽主要特色蔬菜种类的研究,培育创制了多个具有知识产权,在品质、抗生、产量、商品性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新品种,省内多地试种,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目前省内蔬菜、瓜果一多半品种是在当地培育创制的,保证了品质和安全。”张其安尤其强调,“中国菜地应该长中国菜,自己的菜篮子不能受制于人。

      安徽把蔬菜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鉴定、评价,以及创制瓜菜种质资源作为重要科技支撑手段,为蔬菜作物生物育种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在安徽江淮园艺种业股份有限公司采访,一则新华社《中国哈密瓜香飘哥斯达黎加》的报道引起记者好奇。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江淮园艺通过多年技术攻关培育出的“江淮哈密瓜”,打破传统地域限制,实现了哈密瓜在南方多湿地区的成功种植。在该品种的基础上,还根据哥国的种植习惯、气候条件培育出新品种“江淮蜜一号”和“红运”。在哥国瓜那卡斯特省试验示范8公顷,瓜肉品质和产量与中国新疆产哈密瓜相当。

      几年来,江淮园艺共自主研发并推广“江艺”牌瓜菜新品种224个,累计推广瓜菜新品种面积达90万公顷,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数百亿元。江淮园艺科研团队经过5年技术攻关,培育出适合江淮分水岭地区栽培的专用型南瓜系列新品种,解决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发展及秸秆禁烧中的技术难题,使传统南瓜从平均亩产不足3000斤增产到7000斤,收购价也从每斤0.15元增长到0.45元,辐射推广南瓜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农民增收达2亿元。

      在长丰县吴山镇桥冲村南瓜地旁,种植户郑章富告诉记者:“以前种的南瓜品种空心多,而且就收一茬,产量低,收益少,俺们都不愿意种,种了江淮园艺的南瓜,从6月份收到12月份下霜,能收三四茬瓜,现在我们家家都种江淮园艺的瓜,一亩能收1万块钱。

      土专家解决世界难题

      在马鞍山市和县历阳镇的县蔬菜科技示范园的大棚里,一串串娇艳欲滴、硕大惹眼的彩椒挂满枝头,虽已到了收获时节,却未见一家种植户进棚采摘。和县蔬菜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辣椒是准备到春节供应上海的,和县独有的大棚秋延后越冬在田保鲜栽培技术,使棚里的秋延辣椒可延迟到第二年4月上市。

      “辣椒择机上市和错峰上市,不但价格翻番,也实现了大棚蔬菜生产既有提前又有延后的双轮驱动模式”。

      和县素有“蔬菜之乡”“养鸭之乡”美誉,被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菜园子”。

      然而,十几年前和县西红柿大规模集中上市,价贱伤农,触动县里对蔬菜种植的结构和技术重新审视。

      通过不断派人到外取经,组织当地“能人”和农业专家攻关,和县自主创新出了“大棚秋延椒在田保鲜”“高温煮田抗重茬”和“GP-C9532复式日光温棚搭建”等多项独门技术。尤其是高温煮田抗重茬土壤调理技术,达到灭菌、洗盐、杀线虫、调理土壤微生物和造墒等功效,解决了土地不能连作这一世界难题。

      连作是指在一块田地上连续栽种同一种作物。不少作物如豆科植物、瓜类、蔬菜、草莓等,都因重茬造成植物根部病菌,导致植物枯萎病、叶枯病、病毒病等危害,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农民能解决土地重茬难题?到和县来的以色列农业专家开始并不相信,但亲眼见到和县大棚蔬菜产区实现了多年可持续发展后,他们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近几年,和县共引进彩椒、无限生产型番茄等国内外新品种80多个,推广应用了春提前、秋延后、越夏栽培、吊蔓、一棚多茬、间作套种等技术,“和县辣椒”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皖江牌”蔬菜被评为全国十大畅销蔬菜品牌第一名。农业部、国家蔬菜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院所以及来自台湾地区,以色列、荷兰、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地从事蔬菜生产、营销、加工的专家多次来该县考察,该县蔬菜生产的特色“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材料”得到极大应用与推广。

      到2013年,该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2万亩,总产量突破100万吨,总产值18.6亿元,  农民人均种菜纯收入2800多元,蔬菜产业已成为和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

      时值隆冬,位于皖北的阜阳市太和县沙颍河两岸,一排排经过矮化密植的香椿树在寒风中静立,等待春天发芽。赵集乡香椿种植加工大户张虎指着他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的600亩香椿林,一路兴冲冲地向记者讲起他试种“香椿黄金蛋”的故事。

      “我们用敲开小口的鸡蛋壳,套在椿芽上,椿芽形状被固定,色泽和口感也会有变化。”张虎告诉记者,套上鸡蛋壳生长的椿芽,受阳光照射少,颜色呈金黄色,口感更鲜嫩,被称为“香椿黄金蛋”,在北京市场上的售价达到每枚15元左右。

      太和县香椿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当地通过流转土地专门从事香椿种植的土地已达6600亩,县科技部门通过与北京、合肥的高校院所专家合作,对当地的香椿树种矮化驯服,发展出了一套“矮化密植”的种植技术,使香椿产量和品质都有大幅提升。近两年,仅在香椿的种植与香椿芽加工方面,就取得种植技术成果1项,申请专利4项,其中3项是发明专利。今年,太和县香椿种植实现产值2.5亿元,香椿芽加工产品销售达3.5亿元,除去套种的农作物外,每亩香椿林可为农民带来四五万元的收入。

      在江南水乡的马鞍山当涂县乌溪镇,辛勤一年的养殖户们为螃蟹养殖池塘晒塘消毒的同时,也在盘点这一年的收获。

      当涂被誉为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也是安徽省科技厅确定的第一批科技特派员试点县。通过与上海海洋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当涂在全国率先开发出“种草、投螺、稀放、配养”河蟹生态养殖技术,被誉为“当涂模式”向全国推广。当涂河蟹多次选送参加“全国河蟹大赛”,获得优胜奖,为安徽大闸蟹赢得了荣誉。

      目前,以河蟹产业为主导的渔业已经成为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通过项目实施,渔业科技特派员培育核心示范户1100户,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5%以上。在此基础上,县里组织开展蟹田种稻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在没有使用化肥、农药的情况下,亩产水稻1200斤、幼蟹200斤,亩均产值达1万元、利润6000多元,真正实现了“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