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多措并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表示,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要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等方面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1.42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预计2.4万亿元左右,研发投入强度2020年预计达到2.4%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2015年增长近一倍,2020年预计超过1500亿元。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会超过60%,实现预期目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居到2020年的第14位。“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我国‘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之路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难题需要破解。”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表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业内人士认为,“十四五”期间,要在一批战略产业和领域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并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作用,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高地。
李秀香建议,打造“3+N”国际及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将北京、上海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北京中关村应发挥北大、清华等高校院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打造成“创新源驱动模式”的国际科创中心。上海应发挥科创板“先行者”和注册制“排头兵”的优势,利用上海相对完善的金融立法及金融体系,建设成为“服务吸引模式”的国际科创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以提升实体经济质量为着力点,重点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构建“园区转型模式”的国际科创中心。二是因地制宜建立差异化的若干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形成“科创触媒+”的模式。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多位代表委员认为,“十四五”期间,必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国政协委员景柱建议,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攻关,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途径。要由政府部门牵头,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国有企业带头,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民营企业参加,发挥生力军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杨贵平也建议,发挥各类创新主体优势,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加快形成龙头企业领衔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中小企业应用、孵化和延伸产业创新链条的集群创新机制。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支撑体系。
李秀香表示,要培育创新“引领”企业。一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建立重点支持企业名录库。根据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将各个前沿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纳入重大项目、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名录库,壮大一批科技龙头企业。二是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引进国际行业领军企业、知名科技园和孵化器管理公司。鼓励科创企业参与推进“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形成多层次、多领域的科创孵化器集群,对科创企业进行梯次培育。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李秀香建议,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合理分配职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得低于70%。
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马玉山表示,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面临着资金、人才等诸多难题,科技领军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柔性引进、股权激励等举措解决,让企业有创新的“主心骨”。他还建议,西部省区作为人才洼地,应因地制宜出台引才政策,引回本地流出人才的同时,多引进质量较高的本科生、研究生,将人才向企业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编辑:张楠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