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技改革 创新驱动发展 渭南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综述

28.10.2014  14:25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渭南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抢抓国家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和推进关中天水统筹科技改革示范基地建设为机遇,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产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主体培育、科技人才支撑、科技与金融结合上谋求新突破。各项科技活动亮点纷呈,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个,大荔模式成为全省农业科技服务新模式典型,为陕西东大门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伴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春风,渭南市科技工作迎来新的春天。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统领,以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核心,全市科技工作高举改革、创新大旗,全面启动创新型渭南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大荔模式示范推广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校地科技合作深入推进,各项科技指标一路看好,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显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创新型渭南建设。 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穿整个科技工作,形成了建设创新型渭南若干意见,确定了我市各项创新指标的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今年8月召开的全市科技创新大会,重点安排部署了创新型渭南建设各项工作,“科技创新引领、创新主体培育、产业转型升级、园区基地创新发展、创新型市县建设”等五大科技统筹创新工程全面启动实施。渭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将着力打造立足高新区、服务全渭南、辐射全陕西、连通省内外的科技资源集聚中心,成为全市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有效发挥科技资源在创新驱动中的聚变作用。积极开展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通过知识产权质押为企业融资3.8亿元,渭南高新区被列为陕西省第二批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区域。

      加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服务体系日趋完备。 启动实施了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工作,组建27家,首批9家已通过验收,极大地拉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4个。建立省级产学研结合的研发机构59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34家。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0.32%提高到2012年的0.74%,2014年将突破1%。技术合同交易额从无到有,大幅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6094万元,2014年可望突破1亿元。专利申请量累计达到5172件,授权2185件。2010年以来,累计鉴定登记科技成果158件,市级科学技术奖奖励109项,推荐参评省科学技术奖52项。目前,我市共有陕西北人和富平中冶陕压2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陕西美邦等5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013年蒲城县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韩城、富平2县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陕西红星乳业成为陕西省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

      实施大项目引领工程,重大核心关键技术不断突破。 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研究制定了《渭南市科技发展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渭南市科技发展项目绩效评价办法》,首次实现了用制度来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进一步完善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目前我市科技计划项目分为科研发展计划和重大科技发展专项两大部分,重大科技项目中支持创新能力提升专项、科技金融结合和难题招标等项目类型是于2014年首次提出新的支持类型和方式,丰富和完善了我市的科技计划体系和支持方式。市级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13年财政科技投入1194万元,是2010年的3.3倍,2014年达到4595万元。2010年以来,争取部省科技项目立项274项,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69项,争取中省资助资金11283万元。超高温炭黑生产技术、煤焦化多联产技术、大功率LED电源控制技术、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管理技术等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凹版印刷机、自动套色系统、大型挖掘机等一批新产品成功研发,我市重点产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

      支撑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渭南经济社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2013年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得到科技部批复建设,组织召开了国家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研讨会、论证会和增材制造(3D打印)产业化基地建设推进大会。把加快发展3D打印产业作为在省市科技会商重要内容,在省、市重大科技项目中重点支持3D打印产业链。省科技厅建立了3D打印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建设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意见》,西交大卢秉恒院士、西工大黄卫东教授3D打印研究团队正式入驻,张道宏副省长来渭调研3D打印等科技工作,进一步增强了把渭南打造为全国3D打印产业资源洼地的信心。渭南高新区与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北京工业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在钼材料、3D打印、LED等产业方面,着力打造全国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万多平米的科技孵化中心建成运营,成为吸纳3D打印企业、建设特色产业研发高地的样板。3D打印产业链将成为 渭南 产业转型的强大引擎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大荔模式惠及千家万户。 在全国首创了农技服务新体系大荔模式,积极探索“农技农资双连锁、农资农副双流通、政府企业双推动”新机制,找到了一条为农科技服务的有效途径。出台了示范推广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大荔模式建设标准,培育扶持本市载体企业11家,在全市选定11个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园)和11个标准化种植示范村,西甜瓜、葡萄、冬枣3种农副产品的品牌化营销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截止目前,全市共建设镇配送中心120个,大荔模式实现全市县级100%覆盖,镇覆盖率达到92%,并推广至全省81个县市区。通过不断创新提升,大荔模式服务已由产前、产中覆盖到全程产业链,成为我们科技部门为农服务的一面旗帜、一种品牌。        借智借脑借技术,校地科技合作谱写新篇章。渭南市政府与省科技厅建立了科技会商制度,聚集创新要素,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市委、市政府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柔性人才引进政策,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成功组织开展了“百家高校院所进渭南”、“书记、市县长进高校进院所”、“百师进百企”和“百人进百社”活动,市政府先后与12家高校院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166家高校院所建立技术交流合作关系,累计柔性引进人才227人、招聘博硕士594人,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学院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渭建立了研究试验站点,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成就未来。渭南市科学技术局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努力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水平,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的陕西东大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