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榆林发展的强力引擎

20.03.2016  10:07
 

  2012年,榆林学院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屈雷副教授带领研究团队得到第一只转基因白绒山羊,2015年发展为19只基因编辑白绒山羊,形成目前国内外最大的白绒山羊基因编辑种群;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科院实验区的马铃薯标准化栽培,马铃薯、玉米膜下滴灌,日光温室环境自动测控,谷子小型机械精量播种等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在240万亩以上,新增效益7亿多元;在能化产业上,“低阶粉煤回转热解制取无烟煤工艺”“将煤转化为可替代汽柴油的轻质化煤焦油”“百万吨级煤间接液化”“岩盐卤水井下处理工艺”“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和“重质油催化热裂解”6项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引领能化产业迈向高端化,并实现绿色发展。

  “十二五”期间,榆林的科技得到快速发展,科技亮点频现,科技正在成为助推榆林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

   重大项目取得突破

  2012年,由神木县生态建设保护协会等单位申报的“长柄扁桃高值综合开发及其沙漠治理应用”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并得到科技部2000万元的经费支助,这是我市首次承担科技部国家级支撑科技计划项目。

  在榆林镁产业发展上,2012年“榆林镁及镁合金冶炼与加工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得1000万元科技经费支持,并聘请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龙思远教授、博导为首席专家,该项目的实施为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镁合金产品、实现镁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把榆林打造成世界重要的镁产业基地有着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全市申报中省各类科技项目中,“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红枣生态改善科技应用惠民示范”列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榆林羊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示范”“新型粉煤低温干馏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获批省级地方重大专项。

   产学研实现全面升级

  2012年,榆林市在西安成功举办第三届校地产学研合作峰会暨“科教引领、创新转型”高层论坛。榆林市高新区与西安高新区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榆林市科技局与西安交通大学等院校签订11项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项目,并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和中国产学研促进会的表彰,榆林市科技局还首次荣获“2012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产学研重大专项首次试水专家课题论证制。2013年10月,榆林市科技局邀请30多位专家教授,分组对榆林市产学研合作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把脉论证。专家论证制的成功试水既为产学研科技专项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市科技重大专项的立项、管理积累了成功经验。

  产学研实现协同创新发展。2014年,榆林市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和榆林市102家企业共同发起的榆林市产学研合作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是全省第一个大学产学研合作联盟,标志着榆林市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已经形成。

   技术市场交易工作全省领先

  技术市场和成果管理工作突破提升。2013年,榆林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10亿元大关,横山、清涧、子洲、吴堡、定边、绥德、靖边等7个县首次实现技术合同登记零突破。全年组织评议登记科技成果47项,推荐8项参加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评审,获省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2014年,技术市场、成果专利稳步提升,全市实现登记技术合同15件,成交额达5.06亿元,榆林市科技局荣获“全省技术交易认定登记优秀机构”,评议登记科技成果61项(省级科技成果15项),其中7项入围“陕西省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申请专利1117件,授权426件,获得陕西省专利二等奖1项。

  2015年实现技术交易工作全省领先水平。当年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2.04亿元,陕西省政府授予榆林市“全省技术交易工作先进市”称号。全市完成专利申请1150件,授权830件;登记市级科技成果44项、省科技成果21项,推荐2015年度省科学技术奖10项。

   园区科技建设得到长足发展

  2012年,国务院批准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标志着榆林高新区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将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2013年9月,榆林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又一块“国字号”招牌落户我市,有力地推进了“陕西规模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建设步伐。

  2015年,靖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升级为省级园区后,在全面增强靖边县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同时,也将进一步辐射带动榆林乃至全省设施农业、绒山羊繁育养殖业和马铃薯繁育种植业的科技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

  科技特派员助力基层科技进步

  “十二五”期间,榆林市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科技要素带动资金、人才、信息、管理等其他要素向农村聚集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榆林市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农户要富裕,必须要给予扶持,因为他们缺少资金和技术条件来发展现代农业。”靖边县东坑镇科技特派员杨润芳说。杨润芳采取“反租倒包”的模式建蔬菜大棚,让农户自己经营,充分让利于农民,并给予技术指导,一方面省去了农户建大棚的资金和所需技术,另一方面由农户亲自参与设施蔬菜的种植、销售,极大地提高了农户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像杨润芳这样兢兢业业贡献于基层科技发展的科技特派员还有500多名,他们奔波于全市的很多乡镇村落,形成领办园区、资金入股、技术承包等9种创业模式,有效地盘活了科技人才资源,培育提升了一批农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转化了一批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探索建立榆林市科技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

  2015年,榆林市开通科技特派员“农技通”服务平台,开展直通农民的信息智能推送和呼叫服务。制定出台《榆林市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科技特派员管理机制,大大提升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