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加强科研成果转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6.11.2014  15:52
            近年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加快转型发展,深化综合改革,坚决将该院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不断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了一套独特的发展模式,在生物制品及食品开发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取得显著效果。
“四个结合”增强科研成果研发和转化的原动力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在多年的体制转型改革和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四个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和转化模式。             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 任何一种创新理论,都离不开试验的验证。该院研究人员在掌握了微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后,选择培育出高活性酒用酵母。经过活化梯度培育,选育出耐高温,耐高糖,耐酒精的石榴酒酵母,首次应用到西安丹若尔石榴酒业公司的石榴酒酿造上,酿造出了不加一滴酒精,不加一滴水,酒精含量达到12v/v以上,果香酒香谐调,口感纯正的石榴酒。运用天然产物分离化学、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对杜仲叶、葛根、荞麦茎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得知这些植物含有丰富的黄酮、松脂醇二葡萄甙、葛根素等有效成分。在分子生物学、食品毒理学、药效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食品加工新技术成功开发出杜仲叶浸膏粉,杜仲叶保健饮料,杜仲咖啡,葛根淀粉、葛根功能饮料,荞麦黄酮、荞麦茎叶复合饮料等实用性生产技术成果。测定分析出木瓜中含有木瓜碱、齐墩果酸、木瓜酶、木瓜香精;测定分析出柿子中含有单宁、番茄红素,南瓜中含有六磷酸肌醇等功能因子成分,即开发出木瓜系列产品,柿子深加工系列产品,南瓜系列产品等加工技术成果等。除此,利用竹叶、山茱萸、木耳、核桃、板栗、水果、蔬菜等,开发出了系列果酒、饮料、果酱、果蔬脆片以及系列休闲小食品生产技术成果。             为充分利用资源,进一步深入研究生物资源的应用价值,该院与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签约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学校重点研究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的产品开发,开发出原生态功能性的健康食品。             二是产品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 哪里有资源优势,哪里有需求,研究所就倾力去开发研究这一区域的生物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安康白河县种植了大批量的光皮木瓜,急缺深加工技术,该院在认真调研后,短时间内开发出“木瓜果酒、木瓜香精、木瓜冻干超微粉”三项发明专利技术成果,均已获得受权,继而又开发出木瓜果脯、木瓜饮料,有力地推动了白河县木瓜产业,受到该县政府和企业的一致好评。汉中佛坪县号召群众发展林业经济,种植山茱萸十万余亩,后因市场上山茱萸价格猛降。该院应佛坪县政府的邀请,开发出山茱萸系列休闲小食品,为稳定山茱萸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临潼盛产石榴,个大、形状好的石榴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价格也好。然而,一些歪榴裂果,形体小,因阴雨导致的裂果,虽籽粒饱满,风味不减,仍然无法上市,白白烂掉,当地群众十分心痛。该院在开发出石榴系列果酒的基础上又研发出纯石榴汁,调配石榴汁和醋爽性石榴汁,现已畅销全国十多个城市,2013年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填补临潼没有石榴深加工产品的历史空白。             陕西老闫家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南瓜籽的知名企业,南瓜肉和南瓜籽的比例是60:1,即60kg南瓜出1kg瓜籽。大量的南瓜肉难以利用,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影响土质,成为困扰这家公司发展的重大难题。该院在开发研制出南瓜粉、南瓜酥、南瓜休闲系列小食品以及南瓜汁等10余种产品,获得企业充分信任,双方于2014年4月共同组建了“南瓜深加工研发中心”,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并在11月份试生产出南瓜燕麦巧克力等以南瓜肉为主料的新食品。荞麦茎叶富含黄酮,有利于预防高血脂、高血脂,该院研究人员为淳化福基农业科技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出荞麦茎叶果汁复合保健饮料。汉中茶区夏、秋茶叶粗犷,利用价值低,该院运用创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把老茶叶与杜仲叶、柿叶、银杏叶,科学配方、创新工艺,制作出形似碧螺春、红茶、小砖茶等系列保健茶。             多年来,该院利用所学之长为企业、为政府排忧解难,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赢得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广泛赞誉。             三是本学科与多学科交叉结合。 生物工程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仅靠单纯生物学一门学科是难以实现产品的落地,如动物试验和动植物功能因子成分的分离提取,涉及精细化工、分析化学、医药学、动物实验等,微生物发酵涉及发酵工业,食品工业等,植物花、果、叶的加工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食品工艺学、胶体化学以及食品工程、酶工程、医药学等各方面的学科,只有多学科的交叉结合,才能多出成果,确保成果的实效和创新。             同样,一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上市,需要经过成果简介、项目建议、可行性论证、生产线设计、设备选型、企业标准的制定、上市产品申报、QS/GMP/HACCP验收、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宣传、员工培训等一系列复杂的实施过程,除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以外,还包含了“创造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市场学”“企业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因此,该院研发人员不仅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还不断培养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的运作能力、与人交往和与企业沟通的能力,主动适应合作企业发展和经营运行的需要,乐于奉献,求真务实,积极营造和谐的合作氛围,最终实现技术成果的成功转化。             四是项目研发与专业技术队伍素质培养相结合。 该院在产品开发前期,总是在科研查新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各地区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开发研制出具有差异性、前瞻性并能赢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有效地解决当地政府和群众难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品。该院的研究科技成果就容易实现转化,并能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与此同时,该院始终坚持“研究人员的人格魅力是成果转化的第一要素”的信念,注重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格魅力培养,并逐步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员。
“三个面向”实现科研成果有效转化               该院甚至高校科研成果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成果转化。“面向优势资源”“面向市场”和“面向企业”,开发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附加值高的差异化产品,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是面向优势资源。 该院在产品研发中始终坚持以现有资源为基础的开发方针,立足陕西经济发展,现已开发出的40余种应用技术成果,其中30余项成果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项目开发研制成功后,立即引起了企业的重视和强烈反响。《杜仲叶产业化开发项目》和《葛根产业化项目》由汉中百盛食品有限公司、陕西云天生物科技开发公司分别申报陕西省发展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并获得陕西省外贸厅批准立项建设。银杏叶深加工项目于2000年5月申报西安市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杜仲系列保健饮料技术》成果被大连天力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选中,并于2005年9月以“天生自然宝”的品牌生产上市。目前,山东丰源煤电集团石榴深加工项目、天津蓟县柿子脱涩保鲜及柿子冻干粉项目、宝鸡太白县果蔬脆片及林特产品深加工项目、汉中宁强县的天麻系列休闲食品加工项目均已完成中试,正在建立生产线,将陆续批量生产上市。             二是面向市场。 1997年,该院针对我国蜂蜜出口困难,积压太多,市场上缺乏深加工蜂蜜产品的现况,及时开发出以纯蜂蜜为原料,经过生物发酵而成的蜂蜜酒。其产品“丹力诗”蜂蜜酒于2002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高级专家论证会上,2003年该院针对山西太行山区的柿子资源丰富,但食用不方便,难以保存的实际需要,研发出“柿子清凉型饮料”“柿子醋爽型饮料”“柿子果肉型饮料”“柿子软糖”“柿叶茶”,并于2003年9月在北京中国科技大会堂召开了专家论证会。             陕南三市拥有杜仲资源350多万亩,急需开发利用,该院受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邀请,经过多方面研究,先后开发出杜仲叶系列保健饮料、杜仲叶浸膏粉、杜仲咖啡、杜仲毛尖茶、杜仲雄花茶和杜仲叶分离提取绿原酸技术等科研成果。2005年9月13日该产品在北京通过了高级专家论证会。同年12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再次召开了“为人类健康奉献一份真情”新闻发布会,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在人民大会堂贵宾厅亲切接见了该院研发团队。             该院用事实证明,产品开发的目的要明确,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开发研制差异化、前瞻性的、有利于解决当地政府和群众的难题,有益于人类健康事业的产品,研发的技术成果就容易实现转化。             三是面向企业。 开发产品必需面向企业,了解企业,理解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要联系企业的实际。该院项目研发一开始就掌握投资企业的心理因素,具备抵御和防范资源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的意识。这四种风险中,前两种是不可抗拒的自然风险,如果选择的项目有潜在的前两种风险之一存在,就必须坚决放弃,以避免以后的劳而无功。后两种风险是人为风险,可以以人的智慧和能力克服。对于技术风险,只要选好技术依托单位,确保研发经费的提供,其风险就会化解;对于市场风险,只要选好营销经理,组建一支精干的高素质销售队伍,制定出科学的营销策略和销售政策,风险也就可以回避。
坚持校企合作构建科研成果转化新模式               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校企合作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可将成果转化中的环节有效分解,并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特长,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产品、为学校找到技术落脚点。该院先后与陕西、大连、山西、山东、四川等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取得丰硕的成果。             一是校企合作,优势互补。 在校企合作成果转化中,该院注重和公司按照各自的专长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突出“专业的人干专业事”的思想,充分发挥该院在科研成果研发、产品技术革新等方面的优势和公司在专利申报、专利技术孵化、项目包装、市场落地转化中的优势,形成互补,形成合力。             二是强化知识产权在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多年的实践表明,专利等知识产权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恰当的时机对科研成果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是对科研工作者劳动的利益保证和个人能力的承认,另一方面也是对成果技术创新性的肯定和承诺,对于增强转化落地企业的信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保障发明人和企业的共同利益明确了法律依据,同时对产品的市场销售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是强化技术孵化,形成“交钥匙工程”的项目包。 传统的专利技术难以落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和市场之间的严重脱节。绝大部分专利并不能与市场直接对接,而需要进一步孵化和培育,通过资金投入和二次研发后才能与市场定向对接。显然,技术的孵化工作交给企业来单独完成存在困难,急需要建立技术孵化中心解决现有专利技术和市场脱节的深层次问题,克服现有专利技术向市场转化中存在的瓶颈,并让企业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解决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技术和市场之间的直接对接。             专利孵化中心还是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保证。通过专利孵化中心对转化后专利技术的跟踪、再研究,解决产品规模化、产业化中的技术问题,满足产品和项目售后服务的需求。同时通过孵化中心还可以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为进一步技术研发和产品的售后服务提供支持。总之,企业所需要的绝不是一张纸、一张专利技术说明书,而是可落地的项目包和交钥匙工程,甚至是盈利模式。             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中,该院大胆尝试。2013年6月,学院与陕西云智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创建“云智生物农林资源研发中心”,中心针对陕西特色农林资源优势,以天然营养保健食品、特色农林深加工产品的专利技术开发为目标,再通过二次技术孵化形成多个可具体实施的专利技术项目包,带动相关县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学院和公司的多赢局面。目前,云智生物农林资源研发中心正在形成包括杜仲咖啡、五种原味生态茶、婴幼儿天然蛋白乳、蔬菜速溶营养粉等技术成果,并申报10项发明专利。             在开展新型产学研校企合作的同时,该院探索出一套全新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即包括“校企合作——项目对接调查研究——创新设计——技术研发——专利申报——专利孵化——项目包装——落地对接——服务跟进——技术升级产品安全检测——产品安全稳定保障措施”,多阶段的转化流程,每个阶段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缺一不可,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责任编辑:陈栋)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