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彩装”秦俑首次“集体亮相”

30.09.2014  12:40

点击图片翻页

9月28日上午,“真彩秦俑”展览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

  2014年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40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集合秦兵马俑发现40年来的彩绘研究成果,展出了37件(组)文物,包括彩绘陶俑、俑头、陶片、遗迹等,其中绝大部分是首度向公众展示,引来游客的阵阵赞叹之声,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3月28日。

  新华网西安9月28日电(记者冯国 李树峰)为纪念秦兵马俑考古发掘40周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9月28日集合40年来的彩绘研究成果,首次以“真彩秦俑”为主题向公众正式“集体亮相”30余件“彩装”秦俑,从而揭开了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人的色彩空间和精神世界的神秘面纱。

    参加展览开幕式的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说,首次以彩绘秦俑为主题的展览,共展出37件(组)文物,包括彩绘陶俑、俑头、陶片、遗迹等,其中绝大部分首次向公众展示,对理解绚丽多姿的秦俑艺术将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考古研究,秦兵马俑原本都施有彩绘,但时隔2200多年,在经受了火焚和埋于地下的自然侵蚀后,秦俑再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其躯体已经支离破碎,彩绘也大多脱落,仅存斑驳残迹,只有极个别的陶俑相对完整,身上残存颜色较多。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曹玮说,自兵马俑发掘开始,对于兵马俑彩绘的保护与研究就一直在持续。1987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了课题组,后来又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局合作,开始对彩绘保护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艰苦攻关,课题组首先发现秦兵马俑彩绘是由生漆底层和颜料层构成的,并证实其有机层是用中国生漆制作的。

    兵马俑长期埋藏于潮湿的填土中,地下有害因素对彩绘造成的侵蚀也相当严重,致使生漆底层老化严重,失去了对陶质基础的原有粘附力,颜料层也变得很松散。于是,彩绘保护的关键便是稳定生漆层,课题组后来成功地找到两套保护方法对秦俑彩绘进行加固,成功有效地保护了一批出土的珍贵彩绘陶俑。

    记者走在经上述技术保护过的彩绘秦俑的陈列柜间,一件件或站或跪或驾驭骏马的彩俑静静伫立,仿佛一副美丽画卷。不仅呈现了秦俑身上不同部位的各种色彩以及秦俑服色分布的大致规律,还展示了秦俑身上使用的各种颜料。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夏寅说,如今,残存在陶俑表面的颜色通过相关色彩保护技术已经可以很好的保存下来。而“回贴”则成了最大的难题。所谓“回贴”,是指将剥落并混在土中的颜色从土壤中分解出来,并粘回兵马俑身上。

    由于秦俑制作工艺程序特殊,以往国内外其他相关考古研究并没有提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方法,彩绘“回贴”已成了秦俑彩绘保护研究的重要课题。细心的观众不难发现,一件将军俑的绚丽腰带是“回贴”了彩绘的,其色彩世界的美学效果是值得长期检验的。

    上世纪末,秦兵马俑二号坑出土了8件保存较大面积彩绘的跪射俑,有的双目白色眼白“搭配”黑色瞳孔,炯炯有神,有的面孔粉红色,有的面孔淡绿色,给雄伟壮观的秦兵马俑“军阵”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其原因专家们至今仍众说纷纭。

    曹玮说,除了彩绘兵马俑之外,让人意外的还有传统称为“百戏俑坑”中出土的几件半裸体的“彩装”秦俑,它们有的曲腿单指向天,有的屈腿叉手于小腹之前,零星彩绘的辉光仍让人对秦始皇时代的古代中国艺术产生无限的想象。

    展览中还特别回顾了中国古代先民对色彩运用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夏商时期的“涂朱甲骨”,再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壁画、帛画、画像砖石等,尤其是秦俑肖像的脸型、五官,表现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男性,反映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式写实主义。

    曹玮说,作为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秦始皇帝陵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同时,作为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兵马俑的保护与研究也将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