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件秦封泥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曾由秦始皇亲自拆启

10.02.2015  11:35

  右丞相印 记者 张杰 摄

  在古代纸张出现之前,古人是如何来确保运送的文件保密呢?在国外,人们常会用到“火漆”,而在中国,则是封泥。昨日下午,记者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首批100件秦封泥精品文物被定级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77件被定为国家等级文物,23件为一般文物。其中有名的丞相吕不韦的“右丞相印”等5件封泥被认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封泥不少是当年秦始皇亲自拆启的。

   秦封泥是个啥? 类似于西方的“火漆”和现代的封条

  上世纪90年代,在西安汉长安城相家巷村的村民在农田基本建设挖土时,在古代废弃的淤泥坑中发现了数以千计带有文字痕迹的“泥坨坨”,别小看这些泥坨坨,可都是秦代的封泥。它们可被考古专家誉为“秦代文书封缄制度的结晶”、“秦朝中央的档案馆”,其价值媲美秦兵马俑、湖北出土的秦简,对研究秦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秦封泥到底是啥东西呢?专家介绍,在纸质公文行世之前,公文在秦汉时期处于简牍文书阶段。人们通过把简牍文书或物品以绳捆扎,在绳结处回检木,上封盖有钤印的胶泥块,以防泄密、备检核,古人谓之“封泥”。接收人割断绳索后开封并保存封泥,最后会作废处理。因封泥的表面有官职名称,背面留有挂绳的痕迹,人们通过研究封泥就能得到秦帝国通信系统的运作情况等重要信息。类似于国外的火漆,起着保密的作用,如果封泥打开,则证明该文件被人拆阅了。

  据专家介绍,这批秦封泥主要是战国秦、秦始皇和秦二世时期,由于秦朝在历史上十分短暂,史书记载内容很少,对当时的官职、地名的文献资料较少,而秦封泥的出现,则为研究秦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