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山水文脉 讲好秦岭故事 ——西安市政协“秦岭北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月度协商座谈会侧记
无人机视角下的鄠邑区石井街道蔡家坡村秋景宛若壮美山水画卷。近年来,蔡家坡村持续加大村庄绿化美化、生活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启了乡村“美颜”模式,颇具关中特色的田园风貌,为当地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首席记者李明摄 资料图片)
一座城、一座山,相辅相成、无法分割。没有哪一座山脉像秦岭这样孕育着中华文明的源流,也没有哪一座山脉能像秦岭这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
全面深刻理解秦岭的重要价值,坚持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利用,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是事关西安发展的重大课题。
11月17日,西安市政协召开“秦岭北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和利用”月度协商座谈会。会上,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同志共聚一堂,协商建言。
多维度调查研究形成系统数据库
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地,秦岭北麓的历史文化资源有着独特的禀赋,其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对秦岭北麓历史人文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预见性地考虑未来城市发展,做出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方案,既可以使西安与秦岭融为一体,又可以使相关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进而打造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这是作为市政协委员特别值得关注的课题。”市政协常委、民盟西安市委员会主委吴晓军说。
“秦岭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秦岭北麓西安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达1100余处,全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但我们目前尚缺乏全面系统且完整的数据库与资源名录。”吴晓军建议,秦岭保护与利用要进行多维度调查研究,建立资源数据库,编制秦岭人文资源名录,整理挖掘秦岭北麓独特而丰富的人文资源。整合人才与资源优势,成立秦岭文化协同研究机构,统筹开发与保护,构建秦岭生态文化环境保护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规划管理。
“为了让秦岭北麓历史人文资源更加深入人心,我们也需要教育资源的紧密配合,编撰秦岭的资料性、典籍性、科普性的书籍体系,建议编写教育版的秦岭通史或秦岭人文旅游书籍,将秦岭北麓的历史、地理、人文旅游资源全部纳入其中,使之成为西安市中小学乃至大专院校的通识课程读本。”吴晓军说。
拓展人文交流打造世界级文化论坛
秦岭北麓西安段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与自然生态价值,可打造成拓展交流、彰显文化自信的载体。
市社科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唐穆君建议,要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举办秦岭对话黄河活动,围绕山水生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话题展开,加强秦岭、黄河沿线城市交流合作。
唐穆君建议,打造终南山世界文化论坛,使之成为中国与世界的多元对话平台,以共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的,创建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窗口。
“人类的历史就是气候的历史,面对西北地区暖湿化气候变化,我们应当促进多学科联合攻关,促进秦岭沿线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防灾系统建设、历史时期城市建设等方面展开研究,加强多种合作,利用线上的数字经济和线下的交通网络,将东西南北更大区域的资源、产品汇聚过来。”唐穆君说。
打造特色旅游品牌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鄠邑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秦岭北麓西安市行政界限范围内鄠邑段文物保护点共有56处。“目前我区文物有效利用还比较欠缺,缺少有规模的博物馆。”市政协委员、鄠邑区政协主席李军考建议,要整合鄠邑区革命文物、工业遗产文物等资源,结合重阳古镇建设,加大文物旅游项目开发,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让沉睡在库房里的文物“活起来”。
市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兼职副主任李醉建议,以秦岭北麓历史文化为核心建设西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区,恢复陕西孔庙、对标曲阜三孔,建成全国性儒家文化广场。同时,发挥高校优势,多方位研究挖掘秦岭北麓历史文化,启迪大学生兴起秦岭历史文化学习潮,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文化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信仰的未来接班人。
推进秦岭北麓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深度融合,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副教授姚媛还建议,应发挥历史文化遗产旅游价值,以旅游促保护,以保护吸引旅游,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如旅游文化产业、研发创意产业、康体生命产业、生态观光农业等,“还应将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宣传与各类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的旅游形象宣传相结合形成区域旅游宣传合力,从而形成全方位、多侧面的秦岭北麓生态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攻势,讲好秦岭故事,传播秦岭声音。”
打造辋川唐时光体验区展示人文西安
位于秦岭北麓的蓝田辋川溶洞,因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此居住而闻名,一本《辋川集》,让辋川成为享誉古今的文学圣地。
“历经千年历史沧桑,如今王维辋川别业遗存严重损毁。”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西安市委员会秘书长张力长期关注辋川王维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情况,他提出,应恢复王维辋川二十景,加强王维辋川别业遗址保护,全力打造4D沉浸诗、画、景盛唐时光体验景区,同时对辋川溶洞附近旧厂区进行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建设历史人文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三位一体场所,形成相互依托,交相辉映的三基地一景观,展示人文西安、科技西安、大美西安的风采。
“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文化资源,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标准和要求不尽相同,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机制。”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汪涛表示,调研组建议,在市级层面建立工作机构或协调机制,统筹各项资源的整体性保护、研究和一体化利用,科学制定秦岭北麓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强化城乡、土地利用、文物保护、文化和旅游等各类规划的衔接,相关区县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需要,编制专项规划,共同守护好山水文脉,讲好秦岭故事。(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闫珅)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