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谁是“漫川大调”传承人

08.04.2015  11:17

漫川大调”是流传在山阳县漫川关一带民间的古老唱 腔,因其曲调委婉缠绵,既带有秦腔、碗碗腔、眉户唱腔特点,又掺杂着京韵大鼓、越剧、黄梅戏等江南丝竹的多种元素,使长江文化的温婉和黄河文化的狂悍相互 交融,别具特色。2008年,漫川大调被商洛市政府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1年被 陕西 省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4年6月,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漫川大调的代表性传承人确定为山阳县剧团团长王有山,而他当年学艺的师 傅之一--山阳县漫川关镇王氏家族漫川大调第七代传人王安礼、王安道两兄弟,对王有山的传承人资格提出质疑,并在网上形成长达8个多月的口水战,至今无法 平息。

那么,师徒几人为何反目,到底谁是漫川大调的真正传人?漫川大调传承人之争为何难以平息?近日,记者专程赶到事发地山阳县对此事进行调查采访,终于揭开了事实真相。

A 漫川大调世袭相传未被认可

自从2014年8月3日,在当地媒体看到漫川大调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为当年拜自己学艺的山阳县剧团团长王有山,漫川大调王氏家族第七代传人王安礼、 王安道兄弟俩感到心情特别郁闷,他们认为根据自己家族对漫川大调的收集、保护和传承,只有他们才有资格称得上“漫川大调传承人”,半途学艺的王有山虽然对 漫川大调的包装、推广和宣传有所贡献,但没有资格被认定为“漫川大调的代表性传承人”。

据73岁的王安礼回忆:“我们上七辈祖先王心坤原住湖北省,自幼跟班演戏为业,当时被户族、邻里歧视,于清朝乾隆年间迁至陕西山阳漫川关居住,仍以演唱为业,传至我父亲王自愚已是第六代,经过百年的世袭传承,逐步形成了具有秦楚文化底蕴,鄂陕周边演唱特色的漫川大调。

在“文革”期间,漫川大调的曲本被视为禁书,当中医的王自愚为保存祖传的漫川大调曲本想尽办法,经常把曲本东挪西藏,把精华部分大调写在皮纸上,反 面装订,正面写中药汤头,这才使曲本保存下来。一共6册120多个曲目,50多个调子,这么全面完整保存漫川大调的曲目和唱段,在漫川地区绝无仅有,这也 成了王氏家族传承漫川大调的有力物证。

在父亲的熏陶下,王安礼(老大)、王安道(老二)、王安秀(长女)三兄妹从孩童时代,就开始学习演唱漫川大调。十七八岁时,已经掌握了漫川大调主要 唱段,当时他们白天在生产队干活,晚上随父亲王自愚悄悄学习漫川大调。王氏兄妹熟练掌握了漫川大调后,又将他们所学的唱段全部传承给晚辈王贤丽,并将所有 曲本交给她保管,王贤丽成为漫川大调王家第八代传人,她利用业余时间又教其他人演唱漫川大调。

王氏兄弟认为,经过百年的世袭传承,漫川大调才能流传至今,而且最基本的第一手资料都是他们提供的,经过他们演唱后山阳剧团王有山等人才掌握了曲谱,如果没有他们的传承和鼎力相助,山阳剧团如何包装,也无法将漫川大调传播开来,形成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