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精细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13.02.2015  11:47
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投资1600余万元新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搬迁群众享受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 古汉台
来源: i2.tobei.cn

石泉县池河镇西苑社区投资1600余万元新建文化活动中心、体育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让搬迁群众享受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随着移民搬迁工作的不断推进,逐步发展到重视解决大配套小配套、提高入住率,优先搬迁安置危困户、特困户、扶持发展配套产业等新举措上来,工作重点开始由“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精准扶贫和区域整体开发的陕南移民搬迁工作路径更加明晰。这些可喜的变化,充分证明了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已经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从乡村到社区的转移,陕南移民搬迁户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随着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力度的加大,山上群众将逐步进入移民搬迁安置点,原来的镇村区域界限将被打破,形成了既不同于城市,又有别于村级组织的新型居住群体——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出现了党员流动、居民管理、公共服务、创业就业、社区环境、矛盾调处等许多新问题,都成为让群众“稳得住”的挑战。对此,移民搬迁工作者们用行动给出了让群众满意的答案。

公共服务配套到位让群众融入城镇

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配套,是提升移民搬迁社区公共服务功能的关键。在建设集中安置社区的过程中,省、市、县相关部门共同按照省委、省政府“保基本、按标准、分阶段、抓统筹”的思路,优先保证各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时建成和及时启用,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按照“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的原则,各区(县)对各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进行衔接、协调,做到同步规划、有序推进,确保搬迁群众按期入住,并享受到相应的公共服务。

丹凤县竹林关镇江北社区在建设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同时,积极探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工作,设立床位30张,修建了标准化餐厅、宿舍等设施,精心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精神慰藉、紧急援助等日间服务。

目前,在陕南三市,除了继续加大搬迁力度,更加重视在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增加收入上下功夫,他们还积极做好搬迁社区的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就医、社保、子女入托上学等工作,切实让搬迁群众融入城镇,纳入社区化管理。

根据安置点的规模,按照省上要求,各区县按照“近的靠、缺的补、差的提”的思路,确定基础和公共服务“大配套”项目,做到小型保基本、中型保功能、大型全覆盖:小规模的,完善水、电、路、讯等基本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护坡、挡墙等安全设施;中等规模的,参照行政村标准,在保基本的基础上,逐步配建幼儿园、医务室和社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功能;大型规模的,参照乡镇标准,逐步将医疗、教育、文化、卫生、警务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全。

未来,省级部门安排陕南地区有关资金和项目时,还将优先保证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配套设施建设。对于“小配套”项目,将从中央专项和省级整合资金中,给予集中安置户每户2万元补助,主要用于集中安置小区“三通一平”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小配套”项目同安置房同步建设,搬迁群众及时入住。

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户口本不再是管理人和地的唯一方式,实行居住证,创建“五星社区”,“网格化管理”……这些措施的实行,让新兴的移民安置社区管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让管理者们提早适应从管理到服务角色的转变,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

胡世杰是白河县仓上镇天宝社区的主任,这几年的工作,感受很深。“以前在村上多是独门独户,管理的面窄、范围小。现在不仅要解决社区日常用电、用水,给群众提供便民服务,经常上门挨家挨户调查走访,甚至红白喜事都要由社区管委会统一牵头。

平利县城关镇药妇沟社区以“五星”级社区创建为抓手,组建了社区党支部,成立了社区居委会,设立了社区便民服务站,选配了楼院长,实行网格化管理,使搬迁群众自觉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

镇安县出台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社区物业管理办法,按照100户以下的安置点实行社区管理,100-500户的安置点实行物业与社区管理相结合,500户以上实行市场化物业管理的模式,设立移民搬迁安置社区,积极构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社区物业公司为依托、社区群团和社会组织为配套的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

宁强县汉源镇二道河安置小区在移民安置小区建立居民数据库,由各镇党委负责,县民政局、公安局、县委基层办配合,组建社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党支部、监委会,招标确定物业公司,制定各项管理制度,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体、监委会为辅助、物业公司为保障“四位一体”的服务组织体系,让移民户享受到便捷、优质的社会公共服务。

在新兴移民社区的管理上,各安置点都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社会管理,让群众住得更舒适安稳。适应人口居住空间变化,调整优化公共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创新农村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全力促进安置移民的“文化融合、经济立足、身份认同、社会接纳”,形成更加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结构。

在维护搬迁群众原集体财产权益上,按照省上要求实行“三个不变”、“三个鼓励”。“三个不变”即:集体所有制的经济形态不能变,原集体经济成员的应有权益不能变,原承包的耕地、林地承包关系保持不变。“三个鼓励”即:鼓励搬迁户将经营权流转给村集体、农业大户或农业公司经营,增加财产收入、促进规模农业;鼓励有条件进入集镇以上城镇安置的搬迁户,迁移户口、退出原集体经济组织,进城落户;为了防止长期撂荒,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与迁出群众签订承包权托管协议,由集体经济组织代为处置和经营,收益由搬迁户和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协议分享。

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顺应自然,着力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避免新的环境破坏,在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实行社区化管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方向下,在陕南三市拔地而起的移民安置点,越来越成为让群众住得舒心住得满意的乐居之地。

完善后续管理机制“居住证”让群众更安心

社区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这个思路最早出现在安康市白河县。

按照“颁发一本居住证、划分两地管理职责、探索三种运行模式、设置四套管理机构、开辟五大就业渠道”的工作思路,白河县初步建立起了一套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新机制,对实际居住在社区但暂不具备进城落户条件或暂不愿迁转户口的搬迁群众,实行居住证制度,由当地派出所按实有人口、实有住所登记后,颁发一本白河县农村社区居民居住证,居住证上载明原籍和现址的管理权利和义务,社区居民双向享受城市和农村优惠政策、公共服务的权利和义务,鉴于搬迁户土地、林地等生产资料仍在原籍,管理服务却在社区的现象,按照“社区管理房和人,原籍管理地和林”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划分两地管理职责,即:以“”为主的服务事项归社区管理,以“”为主的服务事项归原村管理。

加强移民后续管理机制,是确保群众“稳得住”的关键之举。

陕南三市将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完善移民后续管理机制:一是规定搬迁群众原有的土地、山林等承包权维持不变,经营权可自行流转。对自愿交回的,原集体经济组织应予接纳并给予合理补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农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二是规定移民搬迁后的户籍可以迁至新居住地,也可以保留在原居住地。移民进城入镇自愿迁移户籍的,可以按进城落户政策办理户籍迁移手续。移民跨村跨镇在农村安置后自愿迁移户籍的,经迁入地三分之二以上村民同意后,办理户籍迁移手续;三是规定对未迁移户籍的异地安置移民,在安置点办理居住证,迁入地政府负责落实移民搬迁户子女就学、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四是规定在城镇集中安置点实行社区化管理,农村大中型集中安置点逐步实现社区化管理,农村小型安置点实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

搬迁工作还在继续,搬迁工作者的努力和创新也还没有止境。而打造富裕和谐美丽新陕南,才是移民搬迁工程的最终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