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建造”才良模式助力建筑业现代化

12.06.2016  16:44
  近日,由中国建设报社政策研究中心组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学等6家单位权威专家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对在建的常州市九洲花园三期项目58号楼进行了现场调研并就“精益建造”才良模式在中国的应用推广进行了深入研讨。专家分析认为,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面向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持续减少和消除浪费、把完全满足客户需求作为终极目标的思想与技术,实现了施工现场工业化的“精益建造”才良模式,是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种先进的施工工艺,“精益建造”已经在英国、美国、芬兰、丹麦、新加坡、巴西、智利、秘鲁等国得到广泛实践与应用,是质量强国、标准先行的技术选择。但截至目前,“精益建造”的思想,在国内还只是停留在少数学术研究层面。究其根源,标准缺失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为此,作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主导者,黄才良带领他的团队,耗时数年、耗资过亿元,用于绿色施工及工程质量建设标准化的理念普及和技术研发,继而先行先试,通过项目实证,从九洲花园第一标段“零投诉”试验开始,分批次分阶段不断完善,最终在三期项目中选取58号楼作为实验样本,同国内知名软件公司合作,完全按照“精益建造”的方式进行施工。截至目前,该团队基于“精益建造”的信息平台和1000余个细化到工序级别的标准模块,已经通过现场校验环节,标准化施工流程及工艺的高效率、高品质在大楼的建造过程中完全得到了体现。   参与现场调研的专家,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对“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给出了各自的看法。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曾捷认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施工组织,体现在施工现场的工业化管理,以造汽车的方式建造建筑,以生产汽车零部件的精准要求,完成每一个施工模块,将工厂化生产的精准要求运用到施工现场,以达到“精益建造”的目的。在缩短施工工期、保障工程质量和减少资源浪费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推广价值。而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刘东卫则表示,基于“精益建造”思想的才良模式理论很系统、很规范。“看了58号楼的施工现场,感觉信息量很大,同日本建筑业施工现场的工业化和工厂化相结合的情况有些类似。虽然目前才良模式只是一个点,只有一栋楼,但却具有由点及面的促进作用,对国家建设尤其是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穆静波,结合自身数十年在施工技术与组织领域研究经验,对“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给出了“感触很深”、“很不简单”、“非常难”的评价。“我参观过很多现场,但对今天这个现场感触很深。能把工序拆分得这么详细的,还能把它的标准做出来,的确很不简单。除了我们一般的分部工作,更多的是分项作业、细节作业,能把这些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平台,那就更不容易了。之所以其他企业没有做到这点,就是难度太高了,没有持久的毅力很难做到。”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分院院长金龙林则表示,“精益建造”的工程组织模式及管理模式引发的行业启示是,要追求建筑工程“中国智造”的高质量就应该建立“精益建造”这样的标准。目前提出的建筑产业化、装配化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此,那便是提升工程建造的质量、要求精益求精,要求改变以往粗放快速发展模式。他同时也指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要有好的管理团队,二是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三是通过BIM技术进行图纸分解工作,四是将拆分工作做出来。“才良模式这四点都具备了,完全可以形成产业化,做装配式、做PC构件(混凝土预制件)都没有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产业空间,没必要拘泥于传统做法。”   著名房地产研究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室主任刘卫民,从4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精益建造”才良模式是一种“独具匠心的建造模式”,他表示,传统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标准化是必由之路,无论是国家战略,还是各部委的工作重心,都在持续加码,对于质量的提升价值更是显而易见的,也是黄才良作为企业家的人生抱负和对行业的期许。“我们还应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待这一模式。很多住户入住时还会对户型进行修改,是否可以在建造过程中就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修改?实现从设计到施工环节的‘以人为本’。因此,对公众、对社会而言,该模式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推广价值”。而江苏省建筑行业协会副会长成际贵则从绿色管理、施工、建筑的全新的探索、服务文化、促进施工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了住房品质、发扬工匠精神、产业工人的职业培训等十个方面,阐述了“精益建造”才良模式对于行业和国家战略的意义所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中长期发展基础领域首席专家刘培林则分析表示,“精益建造”才良模式完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的“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的指示精神,在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和技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值得重视。一是化整为零,即把施工的各个工序拆解,同时按照科学管理原理对拆解开的工序进行优化,形成工时、工料定额,把优化的结果再进一步标准化和模块化。二是聚零为整,综合了管理学中的计划评审技术(PERT)和流水线管理理念,理清整个施工过程所有工序组成的网络关系,并进行优化。上下工序衔接都制订了严格的质量验收标准。三是引入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把上述各方面的成果都信息化、数字化。与传统粗放的施工管理相比,以精益化和信息化手段推动施工管理提升,起到了多方面效果:保证了建筑物质量;缩短工期;保证施工现场安全;节材、节能、环保;降低甚至彻底从源头上“消灭”用户投诉,实现开发商、施工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赢;通过合理安排人工、合理安排原料订购时间、缩短工期、节约各种要素等,提升了施工企业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刘培林还进一步从社会价值和宏观层面,对“精益建造”才良模式予以了解读:“从社会层面讲,这一整套体系如果在建筑招投标环节广为使用,可以提高招投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助于消除招投标环节的腐败。从宏观层面看,这样的创新方向是完全符合‘工匠精神’的;在工业领域有战略,在建筑领域也应该顺势而为,比如推出‘中国智造’、‘中国智建2025’等,就是要往这方面去提升;还有可能催生建筑业业态的裂变,催生供应链管理;对于‘一带一路’也有很好的推广意义,利用创新优势,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精益建造”才良模式的成功落地,对于建筑业的示范价值,正在于此。(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