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化”与“平民化”的调适
1、在制度构建上,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平民化”为导向。孙莹博士后在文中指出,精英主义思想要义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参政议政的资格取决于人大身份和能力,只有符合能力身份超群者才能进入代议机关;二是民众通过选举等制度的运作来控制统治者阶层(精英阶层),是一种控权性民主;三是代表凭学识、经验、良知履职,而不受选民意志的约束。多元主义模式(平民化、草根化)的代表理论也有三点:一是公民在代表资格上一律平等,都可以进入代议机关;二是选民通过选举等政治形式获得自我发展,是一种发展型民主;三是代表的履职行为应严格遵守选民的意志,持强制委托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序、财产状况的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还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受选民和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选举单位都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这些规定符合多元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可见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其制度设计上,出于“平民化”的考虑,是一种平民政治的模式。
2、在制度运行中,代表身份和职业的“精英化”倾向明显。意指党政干部(公务员)、商界精英(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知识层次高、社会资源广的人群,在各级人民代表中的比例偏大,发挥的作用偏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代表人员构成的精英化。据媒体报道,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选举顺利实现了“两升一降”的目标。来自一线的工人、农民代表401名,占代表总数的13.42%,比十一届提高了5.18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专业技术人员代表610名,占代表总数的20.4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党政领导干部代表1042名,占代表总数的34.88%,降低了6.93个百分点。即使这样,可以看出,党政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在在代表中占到的比例较高,工人、农民代表的比例偏低。二是代表履职情况的精英化。在人大召开会议期间,分组讨论时,精英代表发言的时间长、内容多;在提交议案时,精英代表提交的议案多;在组织的视察评议中,精英代表参加的机会多。三是舆论引导的精英化。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和地方各级两会期间,对党政领导、商界精英、影视明星的采访报道较多,对来自基层的农民代表、工人代表的采访报道较少,给人民群众造成代表都是“有身份”的人的假象。
1、制度运行“精英化”的原因。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共有代表1226人,其中机关工作人员258人,占21.04%,随后这一比例逐年提高,到十一届时,这一比例超过了40%。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英化是出自代表履职本身的要求,这种精英化是良性的。不同级别的人大代表对代表的素质要求是不一样的,人大代表的级别越高,对代表的理论素质的要求越高,对履职能力的宏观要求越高,一些基层的选民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如,陕西省在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谁能比省委书记、省长更能了解陕西的省情、社情和人情,他们具备成为人大代表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一些人为了追逐名利,采取各种手段获得代表资格,这种精英化则具有负面效应。由于人大代表具有数量的稀缺性,一些怀有“私心”的所谓的社会精英,通过各种方法获得代表资格,给代表队伍“抹了黑”,让选民对代表产生怀疑。如湖南衡阳的贿选案,通过这种途径选出的代表,就是“伪精英”,给人民群众留下不好的印象。
2、“精英化”和“平民化”的优劣。所谓“精英”,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精英化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了,这样的代表履职能力强、宣传能力强、引导能力强,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好发挥作用;劣势在于精英代表形成利益集团的风险增加,容易忘记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存在以本集团的利益为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可能。平民化的优势在于代表能够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站在普通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积极为人民谋福利,劣势在于履职能力不足。
三、精英化和平民化的调适思路
1、实现精英代表的平民化。精英代表的平民化在于培养精英的平民情节,提高精英的平民意识。一是要依法实现平民化。建议修改《选举法》,明确限制党政干部、企业家、专业人员在人民代表中的比例,提升工农代表的比例。二是督促精英代表多到基层调研。各级人民大会常务委员会及其内设机构应多组织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深入选区,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三是要让选区群众真正实现监督权。《选举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这就造成选区的选民不了解自己的代表,更不要说行使监督权了。没有监督权,就不能保证代表真正的替选民说话,为选民办事。因此,应该深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让人民弄清自己的权利,监督代表正确履职。
2、实现平民代表的精英化。平民代表的精英化在于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一是要组织培训,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各级人大常委会应该组织代表履职技能培训班,从如何调研、如何提出议案、如何提出建议、如何审议报告等方面进行培训,全面提高代表的履职能力。二是要多给平民代表提供履职的机会。在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中,要给来自基层的代表提供更多的机会,作为基层代表,要敢于放下手中的事情和工作,积极参与组织的各种视察。三是要为来自基层的代表工农代表履职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如资料、车辆、经费等,便于他们开展各种履职活动。
3、实现舆论引导的平民化。当今社会,媒体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各种法律法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传播,都离不开媒体的拖动。一是各级媒体(包括人大自己的刊物和简报)应多关注民生报道。尤其实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各大媒体应多关注代表们提出的议案和建议的内容,增加民生方面的报道,而不是过分关注议案和建议的提出者是某某知名企业家、某某明星、某某长。二是要多关注对基层代表的报道。来自基层的工农代表有很多,这些代表尽管来自最基层,但都是选区选民公认的佼佼者和能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平凡的事迹。如商洛的全国人大代表叶瑜,其27岁能担任村里的支部书记,能从从全省8400多名大学生村官中脱颖而出,事迹很感人,但是在高级别媒体上几乎没有关于她的报道。因此,媒体应该从这些代表的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入手,为群众塑造一些“活生生”的代表形象。
总之,全面否定人民大会制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精英化,强调平民化,无疑不科学的。“打倒一切精英,将导致没有精英的社会,没有精英的社会,就是没有人能运用知识的社会,这种社会,要么是社会的倒退,要么就是无政府主义的社会,这都将导致社会庸俗化。”因此,应该尽力采取措施,实现精英化和平民化的均衡发展,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更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