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拟用系统化思维开展新一轮渭河专项整治

23.01.2015  13:13

  渭河三年行动实施以来,取得显著成效。为继续巩固治理成果,形成渭河水污染治理常态,陕西拟开展新一轮渭河专项整治,计划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综合施策,系统治理,切实维护渭河流域生态安全稳定。

  一是积极制定新一轮三年行动方案。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共同生命体,必须系统化推进渭河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理念,设计让渭河水休养生息,协同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新三年工作思路。通过抓好管理和考核,使渭河杨凌以上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杨凌以下断面年均值达到Ⅳ类水质,渭河入黄断面稳定达到Ⅳ类水质。西安市皂河、新河、临河、漕运明渠、幸福渠、宝鸡市小韦河、宝鸡峡总干渠和渭南市尤河等污染严重的支流入渭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50毫克/升,氨氮≤5毫克/升,其他支流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

  二是完善纳污管网,进一步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进一步加大对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行情况的检查,根据城市新区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等实际,加快污水处理厂新建、扩建和提标改造步伐,加快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完善纳污管网建设,做好雨污分流,确保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三是创新措施降解氨氮。积极督促沿渭各市(区)在前三年行动的基础上,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枯水期达标处理废水基础上挖掘潜力、创新措施,深度处理和降解氨氮。对位于渭河干流和重点支流、氨氮处理效果好、对渭河水质改善贡献大的污水处理厂,以奖代补给予奖励。

  四是在枯水期最大限度保障生态基流。合理调整和调度丰、枯水期渭河生态水量,完善枯水期渭河生态流量保障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枯水期对渭河水质带来的不良影响,确保水质的稳定达标。同时加强对沿渭拦水景观工程的科学规划和指导,确保渭河生态基础流量保持在合理区间。

  五是加大治污资金投入。着力解决沿渭各市区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和提标改造、污水管网建设以及污染企业的淘汰关闭因资金保障不足而推进困难的问题,确保污水处理企业正常运行。积极协调督促省级有关部门和沿渭各市区政府加大对渭河污染治理资金的投入,推动各项治污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完成。积极吸收污水处理的新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污水处理能耗和成本,提高污水资源回用率。

  六是严格渭河流域产业转型和项目准入。更加重视落实环境优先战略,严守生态红线,认真执行关中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总体规划,严格项目环评,严把项目准入,严控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落户。

  七是下功夫治理渭河流域面源污染。在下大力气搞好城镇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城乡统筹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借鉴外省农村污水处理的成熟经验,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快推广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的小型污水处理技术,推进农村污水处理。针对我省农村垃圾面源污染问题以及现行垃圾填埋处理存在的弊端,加快推进先进的垃圾处理模式,从源头上解决渭河沿岸村镇垃圾对水源、土壤造成的污染问题。

  八是依法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认真落实沿渭各级政府、企业及公众在保护环境中的责任,重点强化政府的监管职责,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力度,始终保持监管的高压态势和对违法排污“零容忍”态度,对发现的在线监测设施运行不正常、数据弄虚作假以及偷排和不达标的企业,严格执法,严厉惩处。发挥社会监督力量,健全环境举报奖励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监督。

  九是严格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考核机制。加强对沿渭各市(区)重点排污单位、河流市界断面的监测频率,提高监测准确率。严格实施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考核机制,利用经济杠杆推动渭河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巩固提高,为将渭河打造成生态河、安澜河、景观河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秦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