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五万群众搬出穷山沟走上幸福路

05.05.2015  09:21
 

  陕南大规模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已进入第五个年头,紫阳已有1.36万户将近5万群众搬出深山住入新居,告别了“山里人”的生活,就地就近过上了“城里人”的日子。该县将避灾扶贫搬迁安置作为统筹城乡发展、谋求经济转型、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扎实做好产业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趁势推进城镇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城镇化率四年提升4.4个百分点

  根据统计部门提供数据,2010年底紫阳县城镇化率为31.5%,2014年底达到35.9%,陕南避灾扶贫搬迁实施四年,该县城镇化率提升了4.4个百分点。

  省委、省政府作出陕南大移民的战略部署之初,强烈的机遇意识让紫阳县决策层迅速达成共识:必须把移民搬迁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决不低水平复制农村。

  该县确立了“梯次搬迁、全县统筹”的工作思路,采取“富裕户进县城、中等户到集镇、一般户住新村、困难户靠保障”的县域统筹办法,按“靠近县城、靠近集镇、靠近园区”原则布点,以“集中安置、城镇安置、上楼安置”为主,全力推进避灾扶贫搬迁安置,以县城为中心、重点镇为支撑、中心村为依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基本成型。

  傍晚时分,双桥镇兰家坪安置小区居民文学祥吃过晚饭,就来到广场跳舞。2013年从六河村三组搬进安置小区后,她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在山上,吃完晚饭只能看看电视,现在搬进社区买个啥和办事都很方便,傍晚还能跳跳广场舞,我们在社区里也能找到跟城里人一样的感觉”。

  近年来,该县在实施移民搬迁过程中,为全县近30个100户以上的移民安置小区配建了小广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为移民群众提供娱乐健身场所。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如一堵篱笆墙,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该县抢抓移民搬迁机遇,加快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乡镇延伸、拓展,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该县在避灾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建设过程中,统一编制了安置小区配套项目规划,共规划基础设施项目445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335个。四年来,该县通过拍卖小区门面房,获得净收入3000余万元,捆绑项目资金2.73亿元,争取移民搬迁配套专项资金7.8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过上现代化的生活。

   合力攻坚啃下“硬骨头

  据2011年调查摸底数据,紫阳县总人口35万人,需要搬迁的有3.2万户13.2万人,超过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时间过去四年,还有1.86万户8.5万人没有搬出来,进度未达一半,搬迁难度愈发艰难,究其原因,未搬迁的主要是条件差、能力弱的危居户和贫困户。如何破解搬迁瓶颈,是当前推进移民搬迁的首要任务。

  对此,该县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汇聚移民搬迁的强大合力。从动员、选址、户型设计、建房定价、质量监管等方面全程让群众参与。做到了定价权的公开、公正、透明,保证了该县集中安置建设成本均控制在每平米1200元以内,低于其他兄弟县区,最大限度让农民搬得起。

  “政府补贴了4.5万元,信用社贷了5万元,自己出了10来万,就装修好并住进了129平方米的商品房。”汉王镇安五村村民王仲东搬进汉王集镇安置点很是兴奋,按照他的经济实力,这个新房着实买不起,但是镇上干部亲自给他联系贷款的事,最终还是决定搬下来。

  对于想搬迁缺乏资金的农户,县搬迁办和县农商银行协商一致后专门出台了优惠政策:移民搬迁专项贷款,贷款利率只有6.6%比普通贷款要低4个百分点,贷款期限为3至5年,且无需担保。

  入住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群众均为山区农民,他们的土地、山林等生产资料仍然保留在原来村组,两边如何管理成了难题。对此,紫阳县对搬迁户采用“双重管理”,模式,套用该县扶贫局高显崟的话“原地管理地和林,住地管理房和人”,这个管理难题就迎刃而解。

  针对部分困难群众不愿离乡离土,该县移民搬迁安置重点放在了扩大中心村安置,尤其要在71个精准扶贫村进行集中安置,这样既能免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也能拔掉农民的“穷根”。

  同时,对居住在危险地带的“三无”户和特困户,该县通过建设避灾周转房和特困户保障房妥善进行安置,对五保户全部集中安置到敬老院。

   五个一批”拓开搬迁群众致富路

  “以前一直在郑远元修脚足浴店里打工,现在自己在西安开了一家修脚店,一年收入至少能赚8万元,房子搬进了集镇,女儿也考上了大学。”紫阳县高桥镇铁佛村的杨朝双说起搬迁后的生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据铁佛村支部书记金汉意介绍,全村913户群众中300多户搬进了集镇和县城,200多户搬到了公路边,他们当中的大多搬迁户都在从事修脚足疗工作。据悉,由紫阳高桥籍人士郑远元创建的足浴足疗连锁店遍布全国各地达600多家,员工超过5000人,年创收超过4个亿。

  为使已搬迁的稳得住、未搬迁的能持续下山,该县采取推动土地向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现代农业园区消化一批;工业企业、民营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置一批;积极发展商贸服务业转化一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输出一批;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的办法,用一套组合拳拓展搬迁群众致富路。

  按照“低山茶叶蔬菜、中山魔芋蚕桑、高山木本药材”的立体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引导搬迁户土地向大户和园区集中,紫阳发展产业园区11个,建茶叶、魔芋、玉米、食品等加工企业25个,覆盖搬迁农户5000余户。通过土地流转,过去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大户规模经营转变,打造了一批规模千亩以上农业产业基地,解决了大部分搬迁户的就业问题。

  四年来,结合移民搬迁,紫阳县实施劳动技能培训6000余人,累计完成转移就业2万余人。在对搬迁农户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后,紫阳建立了“县有中心、镇有站、村有信息员”的转移就业服务网络,与广东河源、福建莆田等地加工企业基本形成了稳定的劳务供给关系。与此同时,紫阳积极开发农村公路养护、社区保洁、敬老院护工等公益性岗位,优先保证搬迁群众就业。

  蜗居深山度日难,搬出深山富梦圆。瞄准增收“靶点”,实施产业配套,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多,腰包越来越鼓。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