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立足绿水青山重构经济发展优势

24.01.2016  11:15
 

??前不久,紫阳县荣获“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开展第一年,紫阳就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在生态环保优先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打好生态优势这张牌

??紫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在富民强县与绿水青山的两难选择中,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无疑能给经济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
??紫阳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北有秦岭和凤凰山两重山岭阻隔西北寒流,南有任河谷地输送西南暖气,气候条件温润。境内1000米以上的高峰118座,森林覆盖率达59.2%。流域面积大于5平方公里的河流104条,年平均水径流总量为16.2亿立方米。已初步探明了双安—焕古、瓦庙—毛坝、高桥—铁佛三条高富硒带,通过科学分析测定,土壤含硒平均为0.49PPm。
??未来发展,谁抢占了生态的高地,谁就抢占了发展的制高点。紫阳县的决策者响亮地提出把生态优势打造成为紫阳的最大优势。他们相继关停红蝶化工和浙陕水泥两大污染企业,同时,抬高招商项目准入门槛,严控高污染、高耗能项目落户紫阳。在汉江及其主要支流沿岸划定禁建区,对三产行业、加工业进行排污指数和治污设施预审。严格实行环保问责制,将汉江水质保护工作列为相关部门和沿江镇“一把手”工程,实行“一票否决”。
??近年来,紫阳县在生态环保建设上频出大手笔,投资1.3亿元兴建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投资5000万元,实施沿江沿河散户和学校旱厕改造,兴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化粪池,配备镇卫生院医源性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户收集、村清运、镇处理”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投资近亿元,新建汉江防洪堤、治理任河沿岸重点滑坡地段;投资2.18亿元,实施小流域治理710.6平方公里等。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和园林县城,市级生态镇实现全覆盖。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良好的生态已成为紫阳的“金字招牌”,生态优势逐渐凸显出来,吸引力和竞争力空前提升。

着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8月6日,第八届全国魔芋种植基地建设经验交流会在紫阳县召开,8月9日,紫阳被中国富硒农业联盟授予全国首批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国字号荣誉接踵而至并非偶然,他们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大硒资源研发力度,成立紫阳富硒资源开发研究所,建立产学研科学试验基地。累计建成茶叶、魔芋、金钱橘、中药材等富硒产业基地50多万亩,以黑猪、黄牛、白山羊、乌骨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产业蓬勃发展。
??据统计,全县34家规模工业企业中富硒食饮品生产加工企业占19家,其产值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成以上。
??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该县依托蒿坪硒谷工业园区和恒紫循环产业园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打造富硒食饮品、新型材料、劳密加工三大支柱产业,“两园三业”工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目前,该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过亿元,被确定为“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一边完善基础搭建平台,一边紧锣密鼓招商引资,积极策划包装招商项目,小分队赴广东、福建等地叩门招商,与多家企业达成入园意向。

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8月13日,文笔山公园三期步道工程正式开工,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将文笔山景区打造成陕南最大的道文化展示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紫阳县依托“茶歌道”等特色文化资源,力促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突出“汉江画廊、茶歌紫阳”旅游品牌定位,加快“一心三园”建设。以县城为重点,打造休闲度假中心;以一江两岸为主线,打造汉水文化体验园;以游茶山、听茶歌、赏茶艺为主题,打造富硒茶文化产业园;以道教文化为依托,打造道教养生文化园。
??近年来,紫阳累计投资近15亿元,对县城功能、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县财政每年筹措1000万元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持续推动紫阳旅游提档升级。
??随着景点的逐步成型以及旅游服务体系的逐步建立,紫阳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以乡村自驾游为主的旅游品牌,“水域风光、茶歌体验、乡村民俗、历史文化、休闲度假、山地生态”六大旅游产品渐成体系。
??“一到节假日,沿路停的都是外地车,农家乐、农家宾馆家家爆满,生意好得很,乡亲们越干越有劲。”紫阳县向阳镇营梁村支部书记杨祥军介绍说。该村地处富硒茶文化产业园核心地带,先后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县农家乐、酒店餐饮等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富硒茶、魔芋干、苦荞酒、腊肉等各类土特产销售供不应求。截至8月底,该县旅游接待人数163万人次,同比增长17.5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21.71%。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为紫阳加快发展注入了强劲“绿色动力”,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牵引紫阳快速发展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