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科技为县域经济腾飞“强筋壮骨”

22.11.2015  02:10
 

      近年来,紫阳县科协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的宗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实施科技强县战略。科技为紫阳县域经济腾飞“强筋壮骨”,如一缕春风福泽茶乡。

  该县科协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全县工作大局为己任,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大力提高科技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积极开展省级科普示范县创建活动,实施“五个一”目标,即创办一份科技刊物,创建一个科普网站,编纂一套科普丛书,开展一次自然科学论文评选活动等。

  2010年4月,《紫阳科技》第一期正式出刊,运行两年之久,印发10期,免费赠阅中国科学院、各级科协及该县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协会组织。该刊紧扣紫阳科学发展的时代主题,把科技与文化融为一体,既宣传了紫阳科技文化,又扩大了紫阳的对外影响力,受到省市科协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好评。创办科普网站后,把群众创业致富急需的科学技术、科普知识、健康生活知识等内容放在网页上,及时向公众传播。该县科协组织编纂了科普丛书单行本10册,内容包括茶园管理技术、柑橘园管理技术、魔芋种植技术、蔬菜种植技术、畜牧养殖技术、蚕桑技术、果园管理技术、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防地震和防雷电知识、健康生活知识,共印了8万册,免费发放给6万余农户。自然科学论文评选活动收集文章100余篇,其中5篇文章推荐到省市科协参加优秀论文评奖。评选出的优秀论文集《科普耀茶乡》已公开出版,展示了紫阳科技工作者的优秀成果。报告文学作家曾德强以紫阳科技扶贫为题材,以科技工作者“三下乡”服务为原型,创作了方言戏剧小品《精准扶贫到这家》,由该县汉剧团排练演出,成为科技文化下乡的“精神大餐”。

  该县把科普宣传与实用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先后组织农林部门的科技工作者,深入到任河流域和汉江流域10余个镇,开展茶叶、蚕桑、柑橘、魔芋种植、畜牧养殖、富硒大豆种植等技术培训。培育科普示范典型,组织农民到四川考察学习,引进洋姜种植技术,在广城、双安、高桥3镇发展洋姜1000亩。向中国科协推荐了红椿镇盘龙富硒茶叶基地和汉王镇柑橘协会并受到表彰。这是紫阳的协会和基地第一次同时受到国家部委表彰,标志着该县的科普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科技的广泛推广与运用为富硒食品产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富硒产业成为解决紫阳城乡居民就业、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动力。近年来,该县着力建设富硒产业原料基地,累计建成茶叶、金钱橘、魔芋、果蔬、硒菇、药材等产业基地达50多万亩,被授予全国首批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紫阳富硒农业科技示范园被中科院、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硒生物科学研究基地。陕煤集团投资5.6亿元的富硒矿泉水项目正式建成。硒谷工业园区永华魔芋、绿安大蒜、天源食品、山东新稀宝、康兮寿兮等重点富硒食品加工企业建成投产。目前,该县已有73家企业从事富硒食品生产,近18万人参与、从事富硒食品的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和产品销售,以富硒茶为重点的富硒食品生产经营,占全县产业活动的35%以上。

  紫阳科协积极参加省内外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红椿富硒盘龙茶基地、红椿镇畜牧养殖协会、汉王镇柑橘协会、红椿镇尚坝村茶叶协会、广城镇林下养殖协会等,前往杨凌参加了4届农高会,精心制作展板,在醒目位置布置了“中国名茶之乡”展区,宣传紫阳富硒茶,展示科普惠农成果,得到中国科协和省科协的好评。组织参加贵州省开阳县举办的富硒资源开发促进会,交流了富硒资源开发成果。

  由中国科协主办,省科技馆、紫阳县科协、紫阳职教中心承办的“中国流动科技馆”在紫阳巡展以来,山城紫阳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科普热潮,在不到10天的巡展活动中,来自行政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学校和社区的参观体验者超过1.6万余人。

  一批农村实用科技人才根植家乡热土,创业致富,成为科普带头人。双桥镇厚朴种植大户符代芳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称号,广城乡林下养殖协会被中国科协评为“科普惠农富民先进集体”,瓦庙镇茶叶育苗科技示范户贺代财荣获“陕西省科普带头人”称号,双安镇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基地被评为“陕西省科普惠农富民计划先进单位”。

  该县科协自帮扶双安镇大湾村以来,按照“五结合、四到位”的要求,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抽出单位60%的人力,从贫困户建档立卡到精准施策,从规范化管理到严格考核,每一步都落到实处。发动党员捐资3600元,资助贫困学生圆了大学梦。多方筹措资金9200元,完成了信息室建设,并新修村级道路3.6公里。

  
责任编辑:小米      审核: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