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苹果增值增效看洛川

10.02.2017  18:36

洛川苹果喜获丰收。

洛川果企工作人员在果库集中装货。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洛川从解决生产端问题入手,不断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全县优质果品优质价格……”1月20日,与苹果打交道20多年的洛川县果业局生产办主任屈军涛如是说。

洛川苹果品质好,效益高,即便在全国苹果供大于求的背景下,依然畅销不衰,中高端苹果甚至以个论价。据县果业局最新统计,2016年果农收入在3到10万元的,占到全县果农的67.6%。

可即便如此,包括屈军涛在内的众多果业从业者也坦承,洛川苹果还有很多急需改变的现状:果园老化严重,苹果单产增幅较低,商品一致性较差,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从业果农不断减少,标准化、机械化水平有待提升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改革主攻方向就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刚刚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也明确提出,对于我省具有特色优势的苹果等产业要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当前,苹果产业正经历第二轮大洗牌,也是改革的最佳时期,从全国来看,苹果生产供大于求的局面,还将持续3到5年。”屈军涛说,洛川将进一步通过挖老园、建新园、推广新型栽培模式等,加快转型升级,最大限度地实现提质增效。

1 抓改建,技术推广增效益

在洛川县永乡镇堡子头村新农人有机农场150亩的老果园内,负责人杜民子2016年新建了30亩的矮化密植园,按照1(株)×3.5(行)的栽植密度一亩栽了160棵果树。放眼望去,一棵棵高约2米左右,纺锤树型的矮化密植果树排列整齐,每棵树上有10来个枝丫,每个枝丫都尽力打开,或向下伸展,互不干扰,枝丫上的花蕾饱满有力。果树旁的立架、水泥杆、节水设施等配套齐全。

“乔化树要管的相当好,到第4年最多也就500斤,七八年丰产期才会上4000斤,但矮化密植的第3年亩产就能达到1500斤,第4年就能达到3千至5千斤。”随手扶起一根枝丫查看花芽的屈军涛说,“这个肯定是80以上的果。矮化密植的优势,就是通风透光性好,省力省劲,果品品质还优于乔化。”

屈军涛的说法,在洛川最早实行矮化密植的海升集团洛川苹果生产基地得到了验证。海升集团在洛川的800亩矮化密植果园,因采用滴灌浇水系统,实现省水60%;采用滴灌施肥系统,实现省肥70%;亩栽191株,节约土地80%;易整形、不环剥、不刻芽,节约人工90%。同时,矮化密植的树形,通风透光好,利于实现高品质,丰产期亩产可达5吨,其中70%以上是高端果,远高于乔化果树亩产3万吨、高端果仅30%的比例。

“当前洛川乔化果园占总面积95%以上,这既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短板。”县果业局局长王建锋说,乔化栽培无法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潜力,且与矮化密植相比,产量小、效益低。因此,矮化密植既是当前发达国家比较通用的高效栽植方式,也是洛川苹果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只是由于矮化密植苗木贵,又需要配套节水等设施,前期投入大,加之一项新技术推广有个过程,洛川矮化密植园也仅有2.2万亩。目前,洛川在推广矮化密植上,主要以引导示范为主,并给予每亩500元补贴,力争每年新建高标准矮化果园5000-10000亩。

除了矮化密植,更多的技术也在洛川得到推广。其中,包括务果能手袁晓亮自创成功的乔化密植。

不同于一般乔化果树形高大、占空间,杨舒便民服务社区的袁晓亮,在果树幼龄时通过撑枝、拉条等举措,将树形改变为和矮化密植果树树形相似的纺锤形,按照2(株)×2(行)的栽植密度,一亩地栽164棵树,亩产达5000公斤,实现了乔化密植。与老式乔化种植相比,套袋省力省劲,修枝剪枝工作量也大大减少,果品品质却有了提升。去年他家9分地的苹果就卖了3.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县已有2000亩的乔化密植栽植规模。

2 老果园,深化改革降成本

相较于矮化密植前期投入成本高,需要砍旧园建新园,洛川对众多密闭成龄果园,按照“分类实施,一园一策,渐进间伐”的思路,树立果园密度由密到稀的动态管理理念,通过二轮间伐、沃土工程等实现节本增效。

洛川县交口镇京兆村,属全县最早一批种果树的村。全村1800多亩果园,几乎都是20年生以上的老化果园。在果农王金成的9亩果园里,经历过2000年初留一棵砍一棵的一轮间伐后,老王家的果园一亩地按4(株)×6(行)的栽植密度,共有22棵果树。前不久,老王又主动要求镇上对自家的园子进行二轮间伐,挖一行留一行。如今,老王家一亩地成了10来棵树,栽植密度变为4(株)×8(行)。“原来两树枝长得都打架了,套袋也麻烦,如今行距宽了,树木生长空间大,通风透光好,还利于机械化,方便省劲。”老王说。

连同老王家在内,今年京兆村共有65亩集中连片的果园进行了二轮间伐。“洛川苹果品质好,但生产成本也在逐年扩大。让果农全部挖掉旧园并不现实,而对老果园实施间伐等技术革新,提高果品品质的同时,降低投入成本,也增加了果农的利润空间。”王建锋说。

此前,县果业局做过一份调查,洛川苹果亩均投入4321.71元,其中生产环节肥料投入占42.32%,人工成本占34.8%,果袋投入占10%,而间伐后这些投入成本均有所下降,但果品提质增效却愈发明显。

这笔账老王也算过。以目前普遍一亩地28株乔化果树为例,产量一般在6000到7500公斤,平均一棵树就要套袋500至600个,间伐后一亩为14棵树,产量一般为6000公斤,一棵树套袋800到1000个,若以0.12元/个的套袋成本计算,一亩地全部套完,间伐后与间伐前相比,平均一棵树套袋就能省30元。同时,雇工、施肥、用药量因树木的减少都有了节省,至少省三分之一,果品质量还高了。“去年我邻家提前二轮间伐,人家果子80%以上都是80果,着色也好,卖的就比我快,价比我高。”老王说。

当前,洛川全县挂果果园有45万亩,其中1996年前栽培的果树约20万亩,陆续进入衰败期,占总面积的40%以上。为了鼓励大伙积极实施老果园技术改造,除了二轮间伐,洛川县还提出对亩收入低于3000元的衰老残败果园进行挖除,每亩补贴100元,每年挖改1万亩。同时,通过推行测土配方、果畜养殖等多种举措,提高果园亩均效益,力争达到1万元以上。

3 育新人,让果农更懂果树

提高苹果品质最终还要靠务果的个体去实现。面对苹果种植者平均年龄55岁,70%以上是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现状,洛川一直注重通过培训、学习或建立苹果俱乐部、建设标准园等形式,提高大伙的种植技术,让务果的人更懂树。

1月20日早上,尽管洛川迎来了入冬最冷的一天,但凤栖镇谷咀村紧挨公路边党长生家的4亩果园里却热闹非凡。来自全县12个乡镇共60名务果能手在这里举行冬季修剪大比武。只见大伙各个聚精会神,时而拿起锯子将多余的主枝去掉,时而用小钳将短小的枝丫剪去,时而在树下左右端详,时而又手脚并用爬上果树顶端麻利修剪……不少观摩的群众也相互交流研讨。这已经是洛川县果业局举办的第三届冬季果树修剪大比武了。

如今,洛川由苹果指挥部办公室牵头,整合科技局、苹果生产办、农广校、就业局、扶贫办、县职业中学项目及人才资源,并根据实际邀请专家教授,分期举办中短期培训班,每2年评定一批“洛川苹果务果能手”,每年评定一批“洛川苹果技术能手”、“科技培训能手”,每年安排2次“果园大展示”,定期组织农民技术骨干、专业合作社及企业负责人,赴外地考察学习等,为的就是提高果农的务果水平。

为了让果农更好地相互交流和借鉴学习,洛川县还建起一个特别的微信群——苹果俱乐部。这个由来自杨凌、宝鸡、渭南等地的苹果专家,以及洛川当地众多苹果爱好者、各乡镇务果能手组成的朋友圈,主要任务就是及时发布有关苹果种植的各类技术、信息,并且可以随时在线交流,也会定期举办专家、务果能手进地头技术指导。

“为啥咱的苹果不能一棵树上结出来的果子果形相同、大小相同、口感相同,除了品种原因外,也取决于果农务果技术是否精细。”在屈军涛看来,苹果种植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细化管理。当前,国内很多果农都是从传统农业转变而来,要做到一棵树上结出的果子色香味相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目前,洛川已被确定为全省苹果转型升级示范县,在前不久结束的洛川县“两会”上,苹果产业发展也被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未来五年,将紧紧围绕果品提质增效,大力实施生产基地、品牌营销、科技研发、加工物流和经营服务创新,努力打造苹果的洛川标准、洛川技术、洛川模式,扎实推进果业供给侧改革,力争苹果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