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检察

22.09.2014  17:48

      经济检察是检察机关通过对国家工作人员及公民的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处理,特别是对贪污、贿赂案件的侦查处理,维护国家机关的为政清廉,保护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财产免受侵犯,维护国家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案件管辖

      1950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检察机关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县、市检察署的指示》的要求,检察国家公务人员贪污盗窃公共财产案件。

      1953年,国家进入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一化三改”时期。检察机关除查处国家公务人员的贪污盗窃案件外,还查处破坏“一化三改”等妨害国民经济的犯罪案件。

      1954年,根据最高人民检察署的指示,检察机关查处国家公务人员贪污盗窃国家资财和资本家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毒”案件。

      1955年4月4日,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省公、检、法制定了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侦查、起诉刑事案件管辖范围的暂行规定,由检察机关侦查、起诉下列经济案件:

      (1)不法资本家利用囤积居奇、抢购套购、抬价压价、买空卖空等非法手段进行投机活动,或利用加工订货、代购代销进行偷工减料、套取定金、盗卖成品、偷税漏税等非法手段侵吞盗骗公共财产以及虐待职工、店员等案件;

      (2)抗拒国家行政机关的管理和国家经济计划的实施(如统购统销等),故意破坏重要生产资料和生产成品的案件;

      (3)国家工作人员徇私舞弊、贪污、受贿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

      1957年6月21日,陕西省公、检、法三机关制定了《受理刑事案件管辖范围试行办法》,划归检察机关管辖的侵犯公共财产和妨害社会经济秩序的案件有:

      (1)意图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所有侵占自己合法管理或者使用的公共财产,构成犯罪的;

      (2)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公共财产构成犯罪的;

      (3)农业、手工业、信用合作社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贪污,构成犯罪的;

      (4)公私合营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贪污,构成犯罪的;

      (5)工厂矿山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进行贪污,构成犯罪的:

      (6)以获取非法利润为目的,进行投机活动,破坏统购统销法令或者国家价格政策的;

      (7)故意毁弃损坏公共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

      (8)为贪污利润或明知对国家和人民有重大损害,进行偷工减料造成严重后果的;

      (9)为贪图利润进行贿赂、收买活动,致使国家或团体遭受严重损失的。

      1958年,缩小了检察机关侦查案件的管辖范围。同年2月15日,省公、检、法三机关下达的《关于受理刑事案件管辖范围的暂行规定》,划归检察机关管辖的经济犯罪案件,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贪污、受贿、投机倒把构成犯罪的案件,以及工厂、矿山、公私合营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进行贪污构成犯罪的案件。

      1962年1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下发《关于公、检、法三机关受理普通刑事案件的职责范围的试行规定》,划归检察机关受理的案件是:“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基层干部和企业的职工中贪污、侵吞公共财产”构成犯罪的案件。

      197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出《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案件管辖范围的通知》,规定由检察机关管辖的经济犯罪案件是:

      (1)贪污案;

      (2)行贿受贿案;

      (3)偷税、抗税案;

      (4)假冒商标案;

      (5)挪用救灾、抢险等款物案;

      (6)盗伐、滥伐森林案(1985年7月1日划归公安机关管辖);

      (7)重大责任事故案;

      (8)玩忽职守案;

      (9)检察机关认为需要自己受理的其他案件。

      1988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通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和《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确定挪用公款案、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隐瞒不报境外存款案由检察机关立案侦查。

(摘自《陕西省志•检察志》 编辑:王瑾)

白河:通过“省AAA级档案室”认证
近日,安康市档案局局长魏顺奇等一行8人,检察
紫阳:“三个强化”夯实工作责任
近日,紫阳县人民检察院召开党组会议,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