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泉法庭:魂牵中指塬 情系果农心

22.09.2014  19:07
        富县羊泉法庭地处陕西省富县中指塬羊泉镇,成立于1975年,辖羊泉、吉子现2镇,共65个行政村,总户数8711户,人口34666人,辖区总面积440平方公里。辖区是富县苹果主产区,苹果种植面积约11万亩,年产值4.5亿元。法庭现有干警4人,其中正式干警2名(法官1名,书记员1名),聘用人员2名。

        近年来,羊泉法庭在县委及院党组的领导下,切实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人民法庭的前沿阵地作用,围绕“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工作主题,以创建一流法庭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主导产业、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小康建设为己任,不断增强司法能力,提高司法水平,调处了大量民事纠纷,为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提供了良好的司法保障与法律服务。

                                                                                贴近群众    倾心调解矛盾纠纷

        近年来,羊泉法庭为了方便群众诉讼,实现快立、快审、快执,将工作重心下沉至基层,将审判活动前移至农村,坚持上门立案、巡回审理、现场调解常态化,调解撤诉率连续三年不低于87%,诉讼调解和诉前调解的案件社会效果良好,群众满意度逐年上升。

        2013年农历3月6日,雷村村民尉启红请本村村民高建广义务为其修建院墙。高建广在向墙上钉钉子时,不料钉子打飞,伤及自己左眼,诊断为左眼球萎缩,左眼角膜破裂清创缝合术后。经鉴定为:左眼损伤致左眼球缺失,评定为五级伤残,并需继续治疗费用。双方因协商无果,伤者高建广向法庭提起诉讼。

        羊泉法庭的法官觉得本案原、被告是同村村民,若依法判决,也许能在短时间结案,但很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一则一方上诉,使案件长时间处于未生效状态,使原告的合法权益不能及时兑现;二则造成双方矛盾对立,判决难以执行。考虑到这些因素,办案法官携卷上门,并引进“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机制,召集镇、村干部和村上德高望重的群众,和原被告“面对面”说理讲法,“背靠背”沟通疏导。经过反复做工作,双方互让互谅,重归于好,达成了调解协议。被告尉启红同意赔偿给原告高建广医疗费和相关费用共8万元,考虑到给付能力,原告同意其从今年起,每年给付2万元,四年付清。法庭干警对本案进行回访时,双方当事人及村干部一致认为利用“两说”平台调解纠纷效果好。

                                                                              服务果农果商  开通绿色通道

        富县川塬相济,苹果是塬区农民的主导产业,也是富县苹果的主要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县苹果总面积的30%。近年来,随着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苹果已成为富县果农的“摇钱树”,使果农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但这也引发了不少矛盾和纠纷,关乎广大果农的切身利益。

        为了开通苹果销售“绿色通道”,羊泉法庭将“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工作室搬进村庄,搬进果园,给力苹果销售,深受群众赞誉。

        每到苹果成熟、销售季节,法庭为了服务果农果商,减少和避免纠纷,积极准备,精心安排,推出一系列法律服务措施。通过电视台公告苹果巡回法庭的热线电话,网络发布《致广大果农果商的一封信》,并将该信和精心制作的制式合同发送到广大果农、果商手中。法庭负责人和内勤,向社会公布个人电话和热线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并开通手机,放弃节假日,不分昼夜,及时非诉调处了多起苹果购销合同纠纷案件,为苹果销售“绿色通道”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2年10月20日,是一个星期六,羊泉法庭接到果农任某的求助电话后,干警们放弃休息,急忙赶到事发现场,及时制止了果农果商因苹果销售纠纷引发的打架事件,并现场析理讲法,耐心劝导,使果农任某与湖北籍果商涂某互相谅解,同意继续履行购销合同。像这样的案件已调解了20余起。

        不论果农,还是果商,谁违法失信,就对谁说不,羊泉法庭就是这样营造健康的苹果销售环境。   

        2013年10月19日,羊泉法庭的法官接到求助电话后,便放弃休息,仅用两小时,就化解了一起苹果购销合同纠纷。

        果农师某与上海果商李某签订合同后,果农因价格问题反悔,遂与另一果商签订合同,将苹果向该果商出卖,上海果商不同意,双方发生纠纷。了解情况后,法官及时来到现场,迅速进入调解程序。由于另一果商已经包装了部分苹果,要解除合同将会造成新的损失,使问题复杂化。法官在征求上海果商的意见后,建议果农师某向上海果商赔偿违约金。经过耐心有效的说法劝导,果农师某同意向上海果商赔偿违约金2千元,并当场兑现。

        2013年11月22日晚,富县法院羊泉法庭调解了一起苹果购销合同纠纷,及时化解了矛盾,使合同继续履行。

        富县羊泉镇果农宋某与四川果商张某签订苹果购销合同后,张某便于11月22日开始装苹果。在装箱过程中,果农宋某嫌李某装果太挑剔,又嫌果价低,便宣布停止继续装箱。果商张某又要继续装,双方僵持不下,发生纠纷。中介人看事态扩大,难以调和,便拨打热线电话,请求法庭解决。

        羊泉法庭法官干警接到电话后,已是晚上8点钟,他们顾不上休息,连忙赶往宋某的果园,在果窖里现场办公。通过听取双方的理由和请求,法官很快了解了案情,因势利导,乘热打铁,提出了调整单价和起步规格的调解方案,使双方满意接受,恢复了合同履行。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富县法院出台了常态化服务果农果商实施意见,并依据该意见编写了果农法律服务手册、富县法院服务果农果商普及法律知识(春夏秋冬四季篇),分季节对果农提供全方位服务。羊泉法庭干警在第一时间深入农村,将资料发送到每户果农手中,进行了全覆盖式的法律宣传。现在,苹果法庭服务果农果商不仅仅局限于销售季节,而是对苹果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各个阶段进行常态化服务。

        由于法庭多种措施并举,使受理的苹果买卖合同纠纷案件数量逐年下降,从2012年的15起,下降到2013年的6起。截止目前,今年只受理了3起。由于维护了果农和果商的合法权益,为苹果生产销售提供了良好的司法保障,果农们亲切的把羊泉法庭称为“苹果法庭”。

                                                                            创新机制    持续推进“群众说事、法官说法

        近年来,羊泉法庭把调解工作贯穿于审判工作的始终,创新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平台,实现“三全调解”,一是全程调解,将调解贯穿于立案、送达、开庭前,庭审后的每一个环节;二是“全心调解”,本着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目标,耐心,细致,专心调解;三是“全力调解”,在自愿合法的前提下,运用多种手段,动员多方力量进行调解,比如遇到涉及宅基地的纠纷,法庭会联系土地所参与进来,遇到婚姻家庭纠纷,法庭会联系人民陪审员参与进来,由于人民陪审员来源于群众,他们说的话容易得到群众的认同,所以对案件的调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近年来,羊泉法庭每年审结的案件,调解率都在80%以上,最高的时候达到了91.6%。

        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实施阳光审判,大力推进简便快捷的办案方式,提高办案效率,简易程序适用率达到了85%以上,平均审限缩短28天,办案效率有了质的飞跃,办案效率明显提高。

        今年4月以来,羊泉法庭通过“群众说事、法官说法”便民联动机制,按照“了解群众诉求、方便群众诉求、实现群众诉求”的服务宗旨,对法庭所包的21个村子进行司法服务,进一步了解村情民意,矛盾纠纷发展态势,排查出纠纷6件,通过“两说一联”平台化解矛盾6件,共走访村民105户,举办法制宣讲会3次,参与说法58场次,指导基层调解工作5次。

        司法为民是人民司法的根本宗旨,人民法庭直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是法院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当事人感知司法公正与效率的重要窗口。因此,羊泉法庭本着“老百姓的难题,就是我们工作的主题”的理念,把便民服务贯穿到了司法活动的各个环节,落实到审判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工作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为辖区的社会稳定与和谐,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