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者的奖章老照片 讲述中国铁路奋斗历程

19.11.2015  00:41
核心提示: 我收藏了近60年的这两枚纪念章和这张老照片,不仅记录了我新闻从业经历,更记录了宝成线为代表的中国铁路人的艰苦奋斗历程,这些无论何时都不能丢,这是我家的传家宝,更是民族发展强盛的传家宝。”11月17日,79岁的老记者、《铁路建设报》原总编钱之强先生对记者说。

“我收藏了近60年的这两枚纪念章和这张老照片,不仅记录了我新闻从业经历,更记录了宝成线为代表的中国铁路人的艰苦奋斗历程,这些无论何时都不能丢,这是我家的传家宝,更是民族发展强盛的传家宝。”11月17日,79岁的老记者、《铁路建设报》原总编钱之强先生对记者说。

钱先生展示的纪念章,一枚是1956年颁发的宝成铁路通车纪念章,一枚是1981年宝成铁路抗洪救灾纪念章,一张老照片则是在宝成铁路建设工地与技术人员及作家杜鹏程的合影。

钱先生回忆,宝成铁路是新中国开工建设的第一条工程艰巨的铁路,是连接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动脉。经历4年多的建设,1956年通车,到1958年正式运营。1956年10月份,由于新铁路遭遇水害袭击,国家召集中苏两方铁路专家,到现场处理滑坡、泥石流等水害 。当时从同济大学铁建专业毕业不久的自己,作为秘书,跟随人民铁道出版社社长齐语先生一同前往。

“当时我们住的是大通铺,工程车,每天到工地与工人生活在一起,由于技术落后,自动化程度低,工人在深山峻岭及隧道内工作异常艰苦,当时没有水封钻,大量的粉尘涌出,给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地质条件复杂,塌方滑坡时常出现,部分建设者永远地将自己留在了宝成线。”钱先生说,有了这段经历后,自己的工作事业与中国铁路结下不解之缘。

“宝成线这段的经历中,我有幸结识著名作家杜鹏程先生,那时他因小说《保卫延安》已经赫赫有名。结识他时,他正在宝成线工地采风,与一线建设者在一起,他是第一从事铁路建设题材写作的作家,他当时正在创作《在和平的日子里》。都是搞文字工作的,见到我他对我说,‘你是学习铁道专业的搞我们这一行方便。’先生的谦逊让我记忆犹新,后来我们经常交往。于是,在宝成线双石铺建设工地,我与杜先生和铁路建设专家及刚刚放弃大上海优越生活,要求到艰苦宝成线建设工地工作的同济校友们有了这张珍贵的黑白合影。”钱先生说,当时人们的奉献精神,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鼓舞着自己。

钱先生说,第二枚纪念章,是1981年宝成铁路抗击百年不遇大洪水的纪念章,作为新闻记者亲临抢险过程,参与40多天的新闻报道,在采写铁路恢复通车时,由于我巧用铁路专电,第一时间发出了这一振奋人心消息,使我有幸获得了这枚珍贵的奖章。

本报记者 张彦刚

家有传家宝 新闻热线:96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