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剪理论岂足豪 师者风范在淡泊:记西安交大俞茂宏教授

24.12.2015  18:05
            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这样一位老教授,他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潜心研究,破解了基础力学理论领域的世界性难题,使中国人创立的理论,第一次写入了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教科书。他就是俞茂宏教授。             2015年11月4日,年过八旬的俞茂宏因在双剪统一强度理论方面的独创性贡献,获该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而仅仅一个星期后,他就将20万港币的奖金全部捐赠给学校,用于设立力学学科优秀研究生培养基金。

西安交通大学俞茂宏教授
              “我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很平凡的工作。这些荣誉并不只属于个人,而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将奖金回馈给学校,是希望这项奖金能起到示范和杠杆的作用,激励年轻的学子奋发向上。”说起捐款原因,满头银丝、精神矍铄的俞茂宏如是回答。
执著坚守 一剑磨成五十载               1958年,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使年仅25岁的俞茂宏一头钻进了塑性屈服准则和强度理论的研究领域。这一钻,几乎就是一辈子。             祖籍浙江宁波的俞茂宏身上有一种南方人的温文尔雅,但骨子里更蕴含着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俞茂宏的童年正逢烽烟四起的抗战岁月,父亲本是一位工程师,因不愿为日本人工作,带着全家迁到乡下。这给年幼的俞茂宏以极大的刺激和警醒,使他从小就树立了努力学习,用科技知识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1955年,俞茂宏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分配至当时的交通大学数理力学系任教,后随交通大学内迁西安,从此扎根西北大地。             1959年,担任助教工作的俞茂宏在进行材料强度实验时发现,实验结果与基于经典强度理论计算所得的结果总是无法很好吻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俞茂宏请教了很多专家,仍然没得到满意的回答。             事实上,当时学术界有一种普遍性观点,认为强度理论作为经典力学的一个分支,已发展得较为成熟,很难再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工程力学领域的权威学者、德国哥廷根大学沃依特教授更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强度问题是非常复杂的,要提出一个单独理论有效地应用到各种建筑材料中是不可能的。”             但年轻的俞茂宏没有因此而打退堂鼓。没有人给他下达过这样的科研任务,更没有经费支持,但在俞茂宏的眼中,科学研究不是任务,而是自己的信仰。于是,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他利用业余时间,一个人走上了一条寂寞、清苦的探索之路。那段日子,他的词典里没有节假日的概念,研究更不分白天黑夜。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和很多人一样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俞茂宏的研究工作也一直没有中断。甚至在“文革”期间,他仍然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在为这个理论搜集资料,继续进行苦苦的思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俞茂宏提出双剪概念,并推导出双剪应力屈服准则,突破了“最大剪应力”这一传统的“单剪”概念。1985年,他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更为全面的“双剪强度理论”,被视为强度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此基础上,俞茂宏于1991年正式发表统一强度理论公式,将各种单一的准则和理论发展为“统一强度理论”。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在此后的20年里继续潜心研究,让理论更加趋于完善,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您从未想过放弃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俞茂宏回答得毫不犹豫:“这个问题还真没想过。”             2011年,俞茂宏的双剪统一强度理论及其应用在当年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目前,统一强度理论已经被国内外有关学者推广应用,引入结构分析计算软件并应用于机械、航空、土木、水利、岩土工程等多个领域。同时,双剪统一强度理论作为原创性基础理论,已被写入《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二版)《工程力学手册》等310多种学术著作和教科书。
言传身教 春风化雨润桃李
              “俞老师从不说教,但他以对科学的不懈追求和对科学问题执著专注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我们,做学生时的所学所悟,我至今受用。”俞茂宏的学生、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建设管理系主任方东平教授说。             在潜心强度理论研究的同时,俞茂宏丝毫未曾忘却他作为一名老师的天职。精勤育人——是对他人生价值另一个侧面的最好概括。自身的研究经历,使俞茂宏始终信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在培养学生时,也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出发点做研究,从来不强加干涉。             现任该校航天航空学院副院长的李跃明对此感触颇深。李跃明1982年考上俞茂宏的研究生,跟着老师学习了三年后又一同工作多年。他回忆说,俞老师给学生的自由度很大,强调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李跃明说第一次上俞老师的课,是在大四的时候,当时他选修了俞老师的《宏观强度理论》课程。俞老师讲课内容涉及面很广,信息量很大,让他知道了很多学术上的新鲜事。考试的方式也比较特别,不是常规答卷的形式,而是自己看材料写报告。那时的他就知道,跟着俞老师,不会错。             而最令李跃明印象深刻的,是导师特别引导自己对阅读的兴趣和博览群书的习惯。“那时西安钟楼附近有个外文书店,俞老师骑着车子领我去买书,教我如何查资料,还曾专门把我派到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查阅复印资料、借书。”             “要做好学问,先要学会做人。”对长安大学副校长赵均海影响最深的,则是老师这种以身示范,工作中脚踏实地,严谨认真,不记名利,乐观进取,一直不停步地做着自己喜爱的研究的人生态度。1989年,赵均海在清华大学参加材料力学实验研讨会时与俞茂宏初次相识。1993年,他如愿考取西安交大实验力学专业的研究生,并于一年后转入俞茂宏门下攻读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每次去俞老师家,都能看到老师仍在坚持做事,似乎不知自己老矣!坐在计算机前专注的输入手稿,查阅文献……看到老师将步入耄耋之年的人都还如此努力,我哪有不进取之理?”             每当想起和俞老师一起通宵做实验,在春节前后在老师家里修改论文的日子,方东平也是不由得感慨万千。“科研是俞老师的人生,生活中的他想的仍然是科研。”             “每次和老师接触,总有一种‘内疚感’。作为学生,跟老师的距离还差得太远。”俞茂宏指导过的博士后、长安大学教授高江平说。             “多读书,安安静静做学问。”俞茂宏常对学生说,明星在舞台上,看似鲜花簇拥,但是到了台下,这些都会消失,一定会感受到巨大反差,而我们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生活,都是平淡的生活。他希望同学们能够以平和的心,在专注的研究中去感受科学的魅力。
淡泊名利 学子成长心所系               “几十年出这个成果,只能说明我的研究进展实在太慢了!”说起荣誉,俞茂宏只是用这一句话来形容。他心在科研,一心关注学科发展,关注青年学子成长。             说起这点,高江平显得有些激动:“我曾私下里和俞老师说,和你的付出相比,你得到的报酬太少了。但俞老师只是一笑而过,他说他只想把学问做好,其他的事没想过那么多。”             熟悉俞茂宏老师的人都知道,他的爱人这几年一直卧病在床,家里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在获得何梁何利奖后,很多人都劝他留下这笔奖金。李跃明告诉记者,得知俞老师要把奖金捐出来,考虑到各方原因,他和院里的领导都曾劝过俞老师,可俞茂宏的态度非常坚决。“我们知道,他是一心在科研,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上。”说起此事,李跃明感慨万千。             “西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西安交大这片土地上,大诗人白居易曾居住在此,这里是该出人才的地方。”俞茂宏希望这笔资金能成为一个源头,将来汇聚成一个基金池,激励青年学子,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于力学学科的基础性研究。             俞茂宏对科研一丝不苟,可在生活上却要求很低。赵均海说,有一次去看老师,师母不在家,他一如平常地忙于学术研究,到了饭点,半个西瓜和一包麦片就解决了午餐。赵均海有些心酸和不忍,但他却乐呵呵说,挺好的啦!             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俞茂宏始终是那么谦逊和淡然,对付出、对成绩,他总是轻描淡写,不愿多谈;朴素的话语间流淌着的,全是对研究工作、对育人事业的热爱和牵挂。初冬的暖阳照在俞老师满头银发上,让这位老人显得分外慈祥和安静,也让人心间不由得生出一种温暖和感动。丹青难写是精神,也许“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句话,就是俞茂宏教授毕生追求的人生境界的最好写照。 (责任编辑:卢延辉)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