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而不俗小而有品 陕西喜剧重新进入公众视线

29.01.2015  09:55

  随着羊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单的曝光,由杨蕾、毕福剑合作的喜剧小品《赶集》,苗阜、王声搭档的相声,也将观众的目光重又拉回在陕西喜剧表演这个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上。陕西喜剧的“羊肉泡馍”风格

  25年前,西安话剧院演员郭达的小品《产房门前》登上1987年央视春晚,一炮打响后,陕西一口气推出了杨蕾、石国庆、刘远等著名笑星,并有《产房门前》、《大米与红高粱》《张三其人》等一批在全国影响深远的作品,“黄土喜剧”也成为一个名牌迅速红遍大江南北。令人遗憾的是,近年随着“黑土喜剧”、“海派清口”等语言节目的崛起,“黄土喜剧”的发展陷入低谷,演员青黄不接,鲜有佳作亮点,陕西笑星在春晚缺席……

  从辉煌到彷徨,又到重新进入公众视线,中华喜剧美学研究会会长、喜剧小品研究理论家陈孝英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进行了一番深刻的点评。陈孝英曾在陕西工作多年,对陕西小品非常熟悉。他说:“陕西小品的发展比全国各地都不迟,上世纪80年代石国庆的‘独角戏’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陈孝英分析,陕西喜剧小品在实践中吸收了戏曲及地方小戏(如皮影)的表演元素,具有秦人所特有的通俗之美,形成了所谓的“羊肉泡馍”风格,注重外在喜剧性和喜剧内核相结合。要想使陕西喜剧文化重振雄风就必须保持这种风格,必须要重视思想内涵与剧场效果统一,力求“爆而不俗”、“小而有品”。拿出有笑声有品位的经典作品

  尽管喜剧文化品牌意识的一度缺失,使我们陕西的喜剧艺术出现了十多年的“平台期”,但可喜的是,今年,陕西喜剧又将重新崛起在央视春晚上。对此,陈孝英提醒创作人员必须努力强化“小品意识”,保持小品独具的凝练性、片断性、精巧性等美学特征;不仅要靠经过艺术提炼的陕西关中方言和陕北方言出包袱,还要注重情节和动作,“努力使语言与动作结合,追求小品的综合效果,单纯贫嘴是不行的,必须与文化内涵结合起来。

  现在喜剧学术界和艺术界出现了一些倾向性问题,一是当前市场上很多幽默读物的“垃圾化”,互相抄袭、格调低下,充斥着“荤段子”;二是某些喜剧创作和表演“庸俗化”,不惜搬出赤裸裸的“黄色幽默”来诱导观众,强迫人笑。“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再次明确喜剧美学中的一个基础问题,就是可笑性不等于喜剧性,让人发笑不等于喜剧,不能把地摊上的庸俗段子拿来做小品,必须让观众产生具有审美价值的笑,要拿出真正能够让人笑得酣畅又舒畅、有笑声又有品位的经典作品。”陈孝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