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我们也是追梦人

18.12.2014  10:35

导读: 陕西省今年评出了首批84名高级职业农民,他们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实现利润最大化。

   “种田靠经验,收成看天气”逐渐成为过去。近年来,职业农民一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陕西省今年评出了首批84名高级职业农民,他们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些高级职业农民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学历高、脑子活、市场意识强,他们在农业生产经营上讲求精耕细作,已经完全区别于以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12月8日的天气预报称当天是西安2014年入冬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天,这天上午跑完了农产品产销会,下午在灞桥区洪庆街办岳家沟村的塬畔,凛冽的寒风吹红了胡小黎的脸,这个已经返乡务农5年的大学生,现在更愿意说自己是个地道的农民,种红薯的农民。
  
  上大学→参加工作→返乡务农
  
  是的,胡小黎不仅是职业农民,还是陕西省84名首批获评高级职业农民中的一位。学中医专业的她大学毕业后做过生意,倒腾过古玩,最后看到农业市场的巨大前景,毅然返乡种起了红薯。在距岳家沟村100多公里外的三原县马额镇邓家村,今年33岁的候颜娜也经历了上大学、参加工作,如今返乡养殖奶山羊的过程。
  
  在陕西省农业厅的首批高级职业农民登记表上,84位高级职业农民的学历一半以上都是大专,其余为本科和研究生。这样的学历状况让人出乎意料,“农民”这个名词给人根深蒂固的概念是文化程度低,但这些职业农民显然不是这样,他们几乎都经历了大学深造、外出闯荡、而后带着自己的理念返乡,他们现在从事的多是规模种植、规模养殖或者复合型的农业产业。
  
  胡小黎对这一点是认可的。“我种红薯属于大田农业,利润薄,抗风险性差,如果不上规模就很难见到经济效益。”胡小黎说。目前胡小黎的红薯合作社有1100多亩地,她自己种了200亩,家庭年收入可达80万元。已经标准化运作的红薯合作社,是胡小黎2009年从自家的5亩地开始发展的。一开始不懂种植技巧,当年的红薯苗是在集市上随便买的,按照老一辈的经验栽种,一年下来收获的红薯商品率极低,很多只能拉到农贸市场上贱卖。第二年为了提高商品率,胡小黎买了农业书籍自学科学种植方法,结果用法不得当,新苗子扦插不久就死了一大片,这下气炸了她的父亲,老爷子跺着脚在红薯地里骂女儿:“你这不是种地,是羞先人呢!”
  
  类似的经历在候颜娜的身上也发生过,奶山羊是活物,不比地里的庄稼,农谚也有“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之说。在养殖奶山羊的初期,学数学教育的她所有的养殖知识也都出自书本,从配比饲料到打扫羊舍,都严格按照书上说的做。但生搬硬套毕竟应对不了突发事件,在养殖的第二年就让她经历了人生中一道难迈的坎。40多只羔羊因为腹泻先后死去,2万元的损失直接给这个“养殖新手”当头一棒。“眼看着它们一个个倒下,那种感觉就像拿刀在我心里扎一样。”候颜娜说。
  
  借力科技也从市场出发
  
  紧要关头的每一个决定往往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决心、意识和胸怀。在面对难关时,胡小黎和候颜娜的反应出奇地一致。前者到红薯研究和培育方面在全国颇为知名的河南农科院考察,引进优质种苗,学习系统科学的种植方法。后者则向当地农广校以及畜牧专家求助。
  
  如今再回头看当初的选择,胡小黎觉得自己因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储备,所以更相信科技对于现代农业的重要性。而候颜娜则认为畜牧业要走现代农业的路子,离开科学养殖技术的支持是绝对行不通的。候颜娜在当地农广校老师的帮助和介绍下,还专程前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取经学艺,挑选优质关中奶山羊种公羊用于改良自家的羔羊基因。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候颜娜羊舍中的产奶母羊体格健壮,有的单只日产奶量可达10多斤,这大大提高了养殖收入。
  
  “当初到杨凌选种公羊的做法其实并不被看好,高品质种公羊的价格很贵,但如果母羊的基因不够优良,不仅产奶量跟不上,羊奶的质量也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候颜娜说。正因为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她下决心购买高品质种公羊。现在,候颜娜家的羊奶根本不愁销路,镇上的奶站天天定时收奶,甚至还有人远道而来洽谈收购她家的羊奶。
  
  在农业生产上尝到甜头的并非候颜娜一人,胡小黎的经历似乎更能说明问题。2009年,她去河南农科院引进红薯种苗时只想着选择高品质种苗,却没有考虑到地域的差异。引回来的是好种苗,但河南和陕西的土质不同,苗子回来长得并不好,商品率也并不理想。后来胡小黎又到西安周边考察,在返乡种地的第三年,她从宝鸡农科所引回了现在大面积种植的“秦薯”系列红薯,因为选种好,种植得当,“秦薯”系列的12个品种在胡小黎的合作社里长势良好,收获时商品率极高。
  
  无论是胡小黎还是候颜娜,对红薯的商品率和羊奶的质量要求都极高,在她们看来,好的品质才能有好市场,才能带来高效益。市场是胡小黎和候颜娜最看重的环节,她们觉得所有农业生产环节对于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都是服务市场的举措,农业生产也要跟着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
  
  踩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在胡小黎和候颜娜的憧憬中,她们都很看重自己高级职业农民的身份,她们觉得这个身份足以匹配她们现在从事的现代农业。
  
  在很多农业类书籍中对于现代农业的解读,都包含一个相同的观点,即现代农业的核心是依靠职业农民来发展。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一方面职业农民已经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根本依靠;另一方面离开职业农民,现代化的装备、管理、技术等无法得到应用,现代农业也就无从谈起,可以说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最核心、最革命的因素,没有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的未来。
  
  胡小黎的红薯合作社已经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且“乐思蜀”品牌也被评为西安著名商标。在胡小黎看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一起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而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职业农民则是现代农业的经营主体和人才支撑。下一步胡小黎还想在自己的合作社里办一个农业休闲园,让城里人领着孩子走进田间地头,体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而这一设想也是她未来几年努力的方向。在长期的规划中,她还想申请qs食品质量认证,做红薯产品的深加工,把合作社发展成为一个多种经营实体。
  
  候颜娜现在养了150只奶山羊,她的规划中没有急于扩大奶山羊的存栏量,而是想等资金到位后先建起一个现代化、科技含量高的羊舍,再联合一起搞奶山羊养殖的乡党,成立一个奶山羊养殖合作社。她觉得把一个项目做成上规模的产业才能发挥高级职业农民的带动作用。
  
  当前,传统农业正在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一方面轻农化、去农化、离农化趋势明显,农业发展面临“后继乏人”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技能化发展,要求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专门劳动技能,还懂得市场经营的职业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
  
  我省还将培育10万职业农民
  
  人民网曾刊登一篇文章提到农业部的调查显示,我国农业劳动力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占全部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75.9%,平均年龄接近50岁,部分地区甚至在55岁以上,对职业农民进行培训也是一种国际趋势。一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等国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要高很多。
  
  据陕西省农业厅负责职业农民培训的陕西省农广校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2年开始,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确定了4个部级示范县、10家省级示范基地和10个示范县,探索出了适合我省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子。省农业厅还组织300多名专家编成了全国内容最丰富、最全面、最实用的基层农技人员培训讲义,在全省展开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基层农技人员轮训,共培训3.2万人,并启动了百名农技员大专院校学历教育,这使基层农技员业务素质显著提升。
  
  记者从陕西省农业厅获悉,为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围绕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到2015年全省需要培育职业农民10万人,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3万人、农业企业领办人2万人、农业创业人员2.3万人、规模种养殖场主2.7万人。按照产业分,从事粮食生产的职业农民0.4万人,果业1.7万人,蔬菜0.2万人,养殖0.4万人。
  
  胡小黎和候颜娜就是在对口的农广校培训中掌握了更全面的农业知识,从而促进了自己事业的发展。在她俩的潜意识中,职业农民的成长和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离不开社会环境。农民已经不再是一种身份印记,而是一种新型的职业选择。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有地位、有尊严的职业,让农民成为了现代农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