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瞄准产业升级人才服务行业发展

15.01.2016  19:54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十二五事业发展期,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抢抓机遇,负重前行,让“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完善内部治理 推进依法治校强化大学精神的“凝聚力”

            建设现代大学,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大学治理结构和先进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作保障。该院以全省高校章程制订试点为契机,凝聚全院共识,制订出台了新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章程》,明晰了学院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治校规范和权责关系,强化了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             同时,学院将章程作为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党委领导、院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健全完善了二级管理模式,积极稳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下放招生就业、经费预算、教师引进、实训条件建设、职称评聘、考核奖惩等权限到各二级学院,强化了教育教学中心地位,有效激发一线教学单位的办学活力;通过校(处)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及监督机制,坚持学院领导周一例会制度、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每年一次的教代会工代会制度,动员和依靠教职工办学;通过完善绩效考核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并配套修订制订117项标准、制度和办法,形成了内容完善、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规范实用的管理效能监督;通过建立院情定期通报机制、意见收集反馈机制、师生合法权益申诉机制和监督举报受理机制,畅通了信息交流沟通渠道。学院连续多年获得省属高校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财务绩效考核也连年位于省属高职院校第一名。   推进内涵建设 着力提升质量谱就陕西工院的“金招牌”

            2010年以来,该院顺利通过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验收,又相继完成了与原陕西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顺利合并,校办工厂的转型,教育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资产总额增至10.81亿元人民币,年均增幅超过23%,固定资产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分别较2010年底增加127%和92.6%,达到7.24亿和1.68亿元人民币。学院先后投入5亿余元,用于基础设施升级完善,新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大楼、机加工技术训练中心、标准化学生公寓、塑胶田径运动场、教职工活动中心等,新增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并完成了79个设施优良、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任务,校内实训基地增至188个,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增加17187台(套),其中有十多个实训基地的装备水平、功能开发和规模效益位居西部同类院校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学院还加大信息化校园建设力度,筹措1280万元实施信息化校园建设项目,出口带宽从500M提升至3G,教学区和办公区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             硬件上去了,软件更需加强。在“后示范”建设中,该院乘势而上,投入超过2亿元,启动实施为期5年、包含8大项目32项基本任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先后填补了陕西高职院校在国家教学成果、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等项目上的空白;在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方面实现了学院历史上的突破,并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教指委教学成果奖17项;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3个,央财支持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教指委精品课程4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1本,全国机械职业教育优秀校本教材18本,全国优秀多媒体课件14个。联合行业、企业制定的3个专业人才岗位职业标准被认定为行业通用标准,牵头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参与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8个。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教师出国培训

优化师资结构 提升队伍素质  铸就改革发展的“顶梁柱”

            教师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顶梁柱”和“生力军”,教师的教学理念、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秉承“以德为先、崇尚技术、培育名师、打造团队”的理念,该院专设了教师发展中心,坚持“立德树人”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质,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双师素质提升计划、青年教师创新项目,不断强化教师教学能力,全方位优化师资结构。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712人,其中,教授74人(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8人),副教授29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48人。             同时,该院积极实施教师分层培养计划,通过在高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名师,在中级职称教师中培育教学能手,在青年教师中培养教坛新秀,内部挖潜,择优培养,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教学名师9人,省级师德标兵5人,一支具有较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双师队伍业已形成。             学院还先后投入1312万元,专门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工程实践锻炼和教研科研创新。近3年,共有1298人次参与出国深造、国内培训、企业实践、优秀评选等活动,342人次赴美、德、日、澳等国家及香港地区研修学习。学院还积极邀请知名职教专家托马斯·胡格、欧洲电力电子工程协会主席利奥·劳伦斯、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校长尤根·莱曼等来院讲学,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管理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探索出一条富有高职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之路。教师先后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机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机电类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等国家级、省级各类业务比拼中,获国家级奖项21项、省级37项。   深化战略合作 联手订单培养 瞄准校企合作的“兴奋点”

            高职院校的培养面向直接对接行业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校企合作越来越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兴奋点”和“关键点”。该院立足西部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产业,主动适应区域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立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融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工学六融合”指导思想,通过以企业真实生产项目为引领,基于校企合作共建综合性实训基地,将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综合能力、职业岗位能力训练“四阶递进”,实现了“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完成了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无缝匹配。             同时,学院还与500多家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和全国百余家机械工业联合会骨干会员企业建立了紧密协作关系,为国内外知名集团开设企业冠名订单班98个,吸纳企业设立奖学金超过3000多万元,捐赠仪器设备价值超过500万元,先后为企业输送了6100余名优秀人才。特别是在与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欧姆龙公司“共育世界一流员工”的过程中探索出的“校企联创,七个一流”(联合策划一流合作方案、联合制定一流培养计划、共同打造一流教学团队、协同实施一流学生管理、共建共享一流实训基地、营造一流企业文化氛围、合力构建一流评价体系)育人模式已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订单培养的典范。按照国际员工工作标准和先进企业技术操作范式培养的订单班学员在企业如鱼得水,备受好评。目前,学院已成为欧姆龙、亿滋(卡夫)中国、三星等在华最大、最稳定的一线人才输送基地。             另外,学院还积极拓展与企业深度合作渠道,借助牵头组建的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双向调研、顶岗实习、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方式,融入产业圈,参与到企业建设发展中,与企业凝结成“命运共同体”,并于2011年启动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陕西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十二五”期间,教师面向行业,与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共签订横向科研项目31项,合同额共计155万元,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共183人次,服务对象涉及31家单位,真正实现了产业与教育的异质融通,学院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此外,凝练总结出的“学工合一、知技融通”“实境教学、学训三合”“全真载体、实境训能”等人才培养新模式还连续两届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   拓展海外视野 开展国际合作 构建高职教育的“国际范”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近年来,该院及时更新思想观念,应时调整办学思路,把办“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的宏伟目标旗帜鲜明地写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通过引进国外智力资源、派遣师生出国深造、与跨国企业合作育人等形式,开展了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效扩大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5年来,学院先后与德国大学联盟、德国BSK国际教育机构、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技术大学、德国霍夫应用技术大学、爱尔兰国家学院、韩国建阳大学、台湾中州科技大学、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美国上爱荷华大学、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竞技和服务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台湾中国科技大学等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和合作意向,启动了应用型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项目,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短期交流学习项目,台湾高校交流学习项目,俄罗斯、韩国暑期课堂项目,中德教师中期交流项目、骨干教师赴国(境)外研修项目、外籍专家来校讲学项目、校企跨国联合共建项目等。共有三批11名学生赴德国攻读德制硕士学位工程师,14名学生赴德国奥斯特法利亚应用技术大学、霍夫应用技术大学进行交流学习,61名学生赴台湾高校交换学习,31名学生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和服务大学和韩国东亚大学参加暑期课堂项目,2名学生赴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参加国际时装大赛并喜获优秀奖。预计到2016年,学院每年赴海外交流学习的学生数达到80名,各类海外交换生和留学生数将达到50名。             同时,学院还积极与德国、美国、日本等的知名跨国企业联合开展员工培养及科研攻关。目前,已与日本欧姆龙、美国亿滋(卡夫)合作共建了四届订单班;成为德国DMG在华首批数控领域合作高校,建成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的DMG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获批立项美国欧特克陕西首所“设计创意教学中心”;成为日本FANUC西北唯一建设单位,建成的“FANUC数控系统应用中心”惠及西北企业和高校。             另外,学院还多方邀请国际知名的职业教育专家、学术大家来院访问讲学,常年聘请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爱尔兰、俄罗斯的6名外教来院任教。在师资的国际化培养中,即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得到持续的更新和提升,也激励着他们将所学积极转化、培育创新,应用于专业教学实践中。   融通校企文化 创设竞赛氛围 打造学生成才的“助推器”

            职业院校办学的核心是要让学生学到技能本领,让学生在社会有立身之本。根据高职教育的属性与特征,该院不断探索实践凸显工学结合、校企融合的特色文化建设路径,确立了“办有灵魂的教育、建有品位的学校、创有境界的文化、育有底气的人才”理念,形成了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校企文化融通为载体,集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社会拓展于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全力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             同时,学院始终坚持“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美育与智育相融并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大力推行“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区域设立“企业文化长廊”和“优秀校友风采走廊”;定期举办“企业家讲坛”“校友大讲堂”;专设艺术教育中心,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定期举办大学生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每年邀请高水平艺术院团来校演出,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展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还坚持“以赛促教、赛教结合;以赛精艺,技艺共长”,积极创设技能竞赛氛围,广泛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学生技能水平大幅提升,“双证书”获取率增至99.3%。近5年,学生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252项,居省内同类院校首位。   (责任编辑:胡玥)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